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传承中医文化,培养中医人才
让传统民间中医真正有个出路,愿民间中医早日转正!
针灸穴名解(前言)
高式国著
穴位系于经络,经络出自经筋。经筋犹山脉,经络犹河川,穴位则沿河两岸之城镇耳。故欲言穴位、先言经络,欲言经络,先言经筋。人体则犹不规律之地球也。
人对经穴之认识,当由养生静坐体会经络动静之妙,有所心得,而志其位置,又复察其流注敛散,而知其性能。其中妙义,俱由自觉而知。其命名也,或因共在处.或取其事功,或喻之以物象,等等不一。用二三字义,标明其体用性能,而定其名称,此非信口偶然者也。若云必表而出之,虽圣人有所不能。
经筋及经络
人体机构,极属唯物。经筋确有形质可考,在《灵枢经》中早有记载,近代医书生理解剖言之更详。经络虽无形质可见,而确有实在作用。即老子所云:“无之以为用”也。
按当时老子以目之所见者为有,其所不见者为无。尚不知大气中更有好多元素。
愚窃度之,经络产自经筋,由两条经筋夹成一条经络,犹两山夹成一谷,两岸夹成一川也。在解剖上只能提出经筋,而两条经筋夹隙间之经络,则提之不出。譬如房屋墙壁有裂缝,外可入风,内可通气,内外交通,作用显然,人尽知之,人尽见之。若将此房拆毁,则砖石若干,土木若干,俱有形质可考,而在未拆房以前,有目共睹之墙缝则解剖不出。经络之于人身,即犹是也。不见针灸医疗,循经取穴,均在两筋夹隙中间乎。
问刺之有痛有麻感觉不同者何也?曰:此犹盖房时先设铁筋木板为之结构,刺中铁筋则金声,刺中木板则木声,刺中土坯则无声也。故曰欲知经络先识经筋。从来一般中医急于救疗,故研究经络者多,讲求经筋者少。致使针灸学者,对于经络学说信其当然,而不究其所以然也。
愚又常观生理学胚胎初形,形如圆珠,逐渐成长,状如蝌蚪,即头部与脊柱先成形也。因思经络十四,应以头脊为始。又考针灸学术,我国开创最早,相沿多年,均以手太阴为诸经之首,近又有拟以手少阴为诸经之首者,愚均以为未洽。故逞主观浅见,拟以督脉为首经,任脉次之。犹先定乾坤两卦,为大体阴阳,其他太少明厥之六经,则犹震巽坎离艮兑六子卦也。此等学说,《医易通论》言之最详,故不赘述。
肺手太阴之脉《灵枢◎经脉篇》:“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臂骨下廉,出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之端。”上臂骨下廉之“臂”字,原缺拟补。
中府本经承肝经足厥阴之气,内循胃口,上膈,属肺。肺为呼吸外气之府库。又以本经之气,由本穴出中达表,因名“中府”。本穴原名“府中俞”,又名“膺中俞”,后人简称“中府”。盖以本经之气由内府输出也。即出纳外气,经气随之通行之过栈也。
本穴功用与云门略同。俱能舒达内藏抑郁之气。《针灸大成》谓治少气不得卧。按中医病理,少气之人,多喜静卧。今言不得卧,乃气郁于上,非气亏于中也。刺本穴使气得升降,而疏利之也。本穴为肺藏之募穴。按“募”字之义,汇也,聚也。古时招兵,曰募兵。即聚集壮丁,而拣选之也。
按针灸治疗多在调气,如行气、导气、提气、降气,均以理气为务。又针下有感谓之得气,捻转提插谓之行气,下针之时或在呼气,或在吸气;总不离乎调理其气。故于穴位命名,多取气、水、云、天、海、泉、溪、泽。虽曰丘、陵、关、室,亦怀通、降、容、泻之意。
肺募穴,手、足太阴交会穴
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第1步:正立或正坐位,双手叉腰;第2步:在锁骨外侧下缘的三角窝处即是云门穴;第3步:从此窝正中垂直向下量1横指(大拇指指间关节部位的横径为1寸)处即为本穴。
①咳嗽、气喘、胸满痛等肺部病症;②肩背痛。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50分钟;温度:38-45℃;艾条悬灸时间:5-10分钟;艾炷灸时间:5-7壮。
①现代常用于治疗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等。配肺俞主治外感和内伤咳嗽;配复溜主治肺阴虚之干咳、肺痨等。②《马氏温灸法》:治肺结核等各种肺病,亦用于下肢水肿。
云门云,犹气也。肺经之气,由内府输出。循行经络,分布于表。本穴犹气化飞升之门也。在治疗上通经行气之功居多。凡属气郁之症,取本穴可以舒之。即使阴滞之气,化云行空,畅达于阳,故名“云门”。治症略同中府。但云门主外、主开,中府主内,主阖也。按云之为意,远也,多也。“太山之云,不祟朝而满天下”。盖誉之飞升流布,速且广也。《针灸大成》禁针,误刺生晕,以其升散太过也。但治壮人之郁则宜,若老人患郁,针此反伤正气,宜取丰隆引气降下,解郁而气不耗损。
在胸前壁的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
第1步:正立或正坐位,双手叉腰;第2步:在锁骨外侧下缘可见一三角形凹陷处,即为本穴。
①咳嗽、气喘;②胸痛,肩背痛。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50分钟;温度:38-45℃;艾条悬灸时间:10-15分钟;艾炷灸时间:3-5壮。
现代常用于治疗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肋间神经痛、局部软组织疾患等。配肺俞主治咳嗽、气喘;配中府、期门等主治胸肋痛。
天府肺开窍于鼻,鼻司呼吸而通天。人身之天,头及胸廓也。本穴接于云门,故能通宣肺气,出于气府,行于肌腠,周遍全身,犹云之漫天匝地,广漠流行也,更以其有关于肺,肺居藏府之最上,故名之以天,而曰“天府”。府者言居积之多,犹府库也。
治症与中府意同。中府治内症居多,天府治周身外症居多,彼者犹纳,此者犹出也,名词字义,可以参之。
古代朝庭制度,有天府、玉府、内府之设。天府,即中央集权处也。故云“天府治中”,即治理内政得失也。补此穴可招致耗散之气,使之集中。宜施于虚不摄气之症,然必用补法。《甲乙经》谓治咳嗽上气,喘不得息,逆气不得卧,凡汗出,身肿,恍惚,善忘。揆此诸症,俱为气不守中之象,故宜取此,以使集中,引致大气汇于胸廓,犹行政之治中也,故称“天府”。
有疑者:本穴在臂,称臂曰“天”,无乃牵强?盖人身四肢,犹屋之四柱,手足掌可以喻地,则臂之上端可以喻天。取本穴以上膊挨近鼻尖处是穴。鼻司呼吸,亦有天之含意。
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
坐位,臂向前平举,俯头。鼻尖接触上臂内侧处即为本穴。
①咳嗽、气喘、鼻衄;②瘿气;③上臂痛。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40分钟;温度:38-45℃;艾条悬灸时间:5-10分钟;艾炷灸时间:3-5壮。
现代常用于治疗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鼻炎等。配肩髃、曲泽治疗上臂疼痛;配合谷主治鼻衄;配臑会、气舍等主治瘿气。
夹白穴在上膊,臑部内侧,白肉凸起之前方。垂手夹腋之处,故名“夹白”。以穴位在处得名也。为手太阴经行气之夹道。治心痛、气短、呕逆、烦满等症。必辨其确为气郁所致者,乃可用此。盖以本穴能行气也。
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或肘横纹上5寸处。
两手合掌向前伸直,夹住乳房,此时乳头所对的手臂内侧处即为本穴。
①咳嗽、气喘;②干呕;③上臂痛;④心动过速。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40分钟;温度:38-45℃;艾条悬灸时间:5-10分钟。
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等。配间使、内关等主治正中神经痛。
尺泽脉诀云:“分寸为尺,分尺为寸”。人之前膊腕横纹后一寸为关,由关至肘横纹为尺。诊家谓“尺肤热”者,即指此一尺全部而言。见此一尺之热,即知全身俱热也。右数语,专为尺肤热作解。四肢厥逆者另论。本穴在肘横纹外侧端,为手太阴经之合穴,合象水之归。水之所归,大则江海,小则沼泽,本穴承以前各穴之意,以泽字立意,治意亦广,大有普及全身之势。如治舌咽干涩、血不荣筋,臂挛喉痹、以及津液失调,四肢拘急,静脉充血,取本穴治之,则甘霖普泽,万物孳生矣。尤其时病拘急,在本穴静脉放血,可以立愈。须兼取曲泽,犹旋泻水流通于湖泽,减低漕道水位,则无涨逆之患矣。本穴于位则尺、于功则犹泽也。因名“尺泽”。
合穴
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第1步:手掌向上,肘部稍微弯曲;第2步:用一手示指沿肘横纹从外(桡)侧向内(尺)侧触摸,在肘弯正中可摸到一条粗大的筋腱(肱二头肌腱);第3步:这条大筋的外(桡)侧凹陷处,即为本穴。
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④小便失禁。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40分钟;温度:38-45℃;艾条悬灸时间:10-20分钟;艾炷灸时间:1-3壮。
治疗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急性胃肠炎、中暑、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配列缺、肺俞等主治咳嗽、气喘;三棱针点刺出血主治急性咽喉肿痛;配合谷等主治肘臂挛痛、肘关节屈伸不利;配委中主治急性吐泻、中暑等。
孔最孔,通也,甚也,又间隙也。最,甚也,聚也。本穴为本经之郄。郄即大孔窍也。考肺手太阴之气,出于中府,化云行天(云门、天府)降为雨露(尺泽)。在在孔窍,以通以达,犹天空大气,周遍寰宇也。又本穴为本经之郄,其功用最能开瘀通窍,为治孔窍病,最得用之穴位。其所治症多为身热痛,汗不出,头痛,吐血,失音,咽痛,均属有关于窍,而有取于通者,二字连用,即通窍之极也,故名“孔最”。
郄穴
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伸臂侧掌。先确定尺泽(参见“尺泽”)与太渊(参见“太渊”)的位置。从尺泽与太渊连线的中点处向上量1横指,桡骨内侧缘处,即为本穴。
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肘臂挛痛。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40分钟;温度:38-48℃;艾条悬灸时间:10-20分钟;艾炷灸时间:3-5壮。
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肺炎、扁桃体炎、肋间神经痛等。配肺俞、风门主治咳嗽、气喘;配少商主治咽喉肿痛。《针灸资生经》治热病汗不出,此穴可灸3壮,即汗出。
列缺古称雷电之神为列缺。雷电在大气中有通上彻下之能。人或巅顶有阴沉郁痛之疾,则头重目眩。刺本穴可使清爽,犹霹雳行空阴霾消散,而天朗气清矣。故喻本穴为雷电之神,而名以“列缺”。于《易经》,在卦为大壮,刚以明也;为无妄,天下雷行,性命正也,皆用阳刚以制阴柔之象也。
《针灸大成◎席宏赋》:“气刺两乳求太渊,未应之时寻列缺。列缺头痛及偏正,重泻太渊无不应”。今以列缺名义推之,乳在胸部,胸部犹天之太空也。最喜清明凉爽。倘或温热之雾气弥漫,而仅取渊、溪、池、泽之穴以泻之,何能有济?若得霹雳惊天,则雨过天晴,云收雾敛,而沟渠漾溢矣。故取此之后,宜复取太渊,以疏泻之也。三复此理,则知杂病法歌,太渊与列缺并用。后溪与列缺并用,等等法诀,即此意也。
愿同道研究穴名,则能运用多方,而天人合一之义,愈以明矣。
本穴为手太阴之络,为与手阳明经相互沟通之捷经。致本经之气,得过阳明而上达头脑。此下各穴,乃本经梢末之余气耳。在诊断上观察,阴经之气不足,则形成阳经之气偏盛,而感觉手足灼热。若阳经之气不足,则形成阴经之气偏盛,而成觉手足清冷。若二经之气俱不足,则厥逆矣。其他各经之阴阳构通,亦同此理。倘遇此等证候,可于主客原络诸穴调停处理之。
络脉,八脉交会穴,通任脉
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第1步:两虎口相交;第2步: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掌心向前,手腕外侧突起的骨头)上;第3步:在食指尖端到达的凹陷处,触摸时可感有一裂隙,即为本穴。
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③颈椎病,腕关节周围软组织疾病。
艾条悬灸:5-10分钟;艾炷灸时间3-5壮。
现代常用于治疗感冒、支气管炎、神经性头痛、落枕、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配风池、风门等主治感冒、咳嗽、头痛等;配合谷、外关主治项强等;配照海主治咽喉疼痛。《针灸资生经》:”若患偏风灸至百,若患腕劳灸七七。
经渠本穴善能泻热开瘀,犹浚源疏流也。其所治症为胸胀、暴痹、喘咳、气逆、胸背痛、喉痹、掌中热、郁热、汗不出等症。总以开瘀泻热为主,犹分洪流为多渠也。故名“经渠”。虽曰脉会太渊,本穴有同用焉。
经穴
在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1寸。
伸臂侧掌。从腕横纹上1横指桡骨茎突的高点向内侧推至骨边处,可感觉其与桡动脉之间有一凹陷处,即为本穴。
①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手腕痛,桡神经痛或麻痹;③膈肌痉挛,食管痉挛。
《针灸资生经》云:禁灸,灸伤人神。
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扁桃体炎等。配丘墟等主治咳嗽、胸背痛。
太渊
本穴为脉之大会,通达十二经络,犹水流之交汇也,故名“太渊”。太,大也;渊,深也,会经渠之总汇而得名也。
治肺胀、喘满、狂言、嗌干、妒乳等症,总以清凉退热之功为多。凡诸郁热之宜以清凉者,皆可取此。
《道藏》云:“太渊玉浆,甘如饴”。原注:“太清之渊随时凉”。即以本穴功在清凉,故名之为“太清之渊”,简称“太渊”。
输穴,原穴,八会穴(脉会)
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坐位伸臂侧掌。在腕横纹桡侧轻触桡动脉,从感觉到搏动处稍往桡侧移动,至凹陷处即为本穴。本穴正对经渠上方。
①咳嗽、气喘等肺系病证;②无脉证;③腕臂痛,膈肌痉挛。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40分钟;温度:38-48℃;艾条悬灸时间:5-10分钟;艾炷灸时间:1-3壮。
①现代常用于治疗感冒、咳嗽、支气管炎、肺结核、无脉症、肋间神经痛等。配列缺、肺俞主治咳嗽、气喘、胸背痛,尤其是肺虚所致者;配内关、三阴交主治无脉症。②《马氏温灸法》:目翳,白睛充血。
鱼际穴在手拇指本节后,掌内侧丰肉际,形如鱼腹,古称此处为鱼。《灵枢◎经脉篇》云:“手太阴之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因名本穴为“鱼际”。张隐菴谓“有如鱼腹,因以名之”。盖谓鱼处之边际也。
荥穴
在第一掌指关节后,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第1步:仰掌;第2步:在第1掌指关节后,第1掌骨中点,掌后白肉隆起(大鱼际肌)的边缘(赤白肉际),按压有酸胀处,即为本穴。
①咽干,咽喉肿痛,失音;②咳嗽,咯血;③小儿疳积;④多汗症,鼻出血,乳腺炎,手指肿痛。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40分钟;温度:38-45℃;艾条悬灸时间:3-5分钟;艾炷灸时间:1-3壮。
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肺炎、扁桃体炎、咽炎、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配合谷主治肺热所致的咳嗽、咽喉肿痛、失音;配孔最、天突等主治哮喘发作期;艾灸鱼际穴对口干舌燥者有良好的作用;治小儿疳积可用割治法。
少商肺属金。金,在音为商,于时为秋。本穴为手太阴之末,交传手阳明之初,出阴经而入阳经。功能通瘀解热,以其具金气肃清之力也。因名之以“商”。“商”即五音之商音。商之气令虽属肃杀,但其初令,尚含生意,故为“少商”。
本经之气,由列缺传入手阳明之经,循经向上进行,连接十二经脉,如环无端。
前言手太阴之气,既由列缺通过阳明,循经上行,其余气贯入拇指则可,而曰传入阳经以商阳为行气之初,恐有未能。因拇食二指分歧不能由指端飞越也。本经之气由其络穴通过阳明,大部循臂外廉上行,小部顺其贯力之势,分抵食指之端,折而回行,合并阳明之气,随而上行也。其他各经之阴阳交接,均同此理。
井穴
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坐位,伸指俯掌。沿手指指抓甲底部与外(桡)侧缘引线(即掌背交界线,或称赤白肉际处)的交点处,距指甲角0.1寸,即为本穴。
①咽喉肿痛,鼻衄。②高热,昏迷。③癫狂。
艾条悬灸:5-10分钟;麦粒灸:1-3壮。
现代常用于治疗肺炎、扁桃体炎、中风、昏迷。《针灸资生经》云:“以三菱针刺之,微出血,泄诸脏热。”
热门推荐文章
《八段锦》1、2式黄帝内经(1集)
《八段锦》3、4式黄帝内经(2集)
《八段锦》5、6式黄帝内经(3集)
《八段锦》7、8式黄帝内经(4集)
您觉得练习八段锦对身体有好处,请扫描下面贵州白癜风医院哪家好北京治疗白癜风的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