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鼻出血内治法

流鼻血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我相信在座的各位,没有哪个不曾流过鼻血。但也许正是因为这个现象很常见,所以大部分人都不会很在意,顶多就是认为血流的哪儿哪儿都是,很麻烦。但我要说的是,大人偶尔流几次鼻血可能并不需要太过重视,但小儿流鼻血可千万不能马虎大意。小儿鼻出血在西医上,严格来讲是鼻科常见的一种症状,并不是疾病的名称。由于鼻出血是鼻科急症之一,临床上,根据病因和出血程度,一定要积极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避免后续并发症的出现。儿童鼻出血的预后一般较成人要好的多,约90%的鼻出血在短时间内能够止血,多不需要住院治疗。大家都知道小孩子比较调皮,所以小儿鼻出血,常见的有这么几种情况:

鼻腔异物或挖鼻:儿童喜欢用手挖鼻,或将将各种异物塞入鼻腔内,也常引起鼻出血,这种情况出血量较少,但也是临床很常见的现象。

鼻部外伤:也是儿童常见的病因之一,由于孩子比较好动,比成人容易有意外,鼻部又是面部比较脆弱的部位,一旦受伤会引发鼻出血,又是甚至比较严重,出血量较大。

虽然宝宝有的时候很淘气,但这以上这几种情况只是偶尔会出现,不会天天发生。但有的家长可能会问,我的宝宝明明很乖,也没有什么抠鼻子之类的不好的习惯,可为什么常年流鼻血呢?这个问题就得从中医入手了,鼻出血在中医上又叫鼻衄,属于血证的一种。除了上述提到的“外因”之外,中医主要把目光集中在外感和脏腑上。小儿是稚阴稚阳之体,外感诸邪,极易化火化热,热盛之后易迫血妄行则引起衄血。《活幼口议》曾提到:“小儿伤寒后,……忽然鼻中出血,五七岁以上至大人亦有此证,为红汗,为不曾表解,其汗出血,故从鼻中出者自解。”《类证治裁》中又说:“火迫致衄,有六淫之人,如风寒壅盛于经,火郁元极。”认为致衄之火乃来自风寒壅盛。再就是内伤病因,其多为五脏功能失调或正气虚弱不能统摄血液。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肾藏精,肺主气,精血同源,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五脏功能无论哪一个失调,皆可致衄。大病久病之后,正气虚弱,脾虚不能统摄,亦可导致鼻衄,正如《医学纲目·阴阳脏腑部》谓:“大病瘥后,小劳而鼻衄。”由于鼻衄的证型很多,就挑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脏腑——脾来讲讲。脾的相关证型叫脾不统血,指多因饮食失调,劳累过度,以及忧思、久病损伤脾气所致的脾气虚弱,不能摄血,血不循经的证型。

其主要症状为鼻衄量少,渗渗而出,血色淡红,鼻粘膜色淡,面色不华,口淡不渴,神疲懒言,饮食量少,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细数,常反复发作。出血量少,色淡,伴面色不华,大便溏薄等脾气虚弱见证为本证特点。

对,您没看错,孩子脾虚还能导致流鼻血,所以家长们要是发现孩子经常流鼻血的话,可以考虑是不是孩子的脾又出现了问题。关于治疗,针对这种证型的鼻衄,通常使用一些归脾丸就可以了。归脾丸,出自《医学六要·治法汇》卷七。其具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效,主治心脾两虚和脾不统血所致的各种相关疾病。药物组成有:党参,白术(炒),炙黄芪,炙甘草,当归,茯苓,远志(制),酸枣仁(炒),龙眼肉,木香,大枣(去核)。方中黄芪、党参补脾益气,使气旺血生,为君药。辅以当归、龙眼肉养血补心为臣药;白术、炙甘草补脾益气,助参芪补脾以资生化之源为臣药。佐以酸枣仁、茯苓、远志养血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之补而不滞;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以助生化。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配,以奏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补脾益气的同时,可以用食疗兼顾补血。小米红糖大枣粥

材料:小米50克、大枣5粒、红糖适量。

做法:小米清洗,红枣清洗去核切小片。备好的材料与清水一起下锅煮,这样煮出来的小米会特别的粘煮好后的粥加入红糖搅拌即可食用。

小米营养价值丰富,红糖具有益气补血、健脾暖胃,红枣益气、养血安神。

流鼻血虽然是小事一件,但大家也需要提高警惕。如果发现孩子经常流鼻血或者是大量流鼻血,医院进行检查,因为鼻出血的原因有很多,防患于未然总是没错的。当然,如果医生说孩子没什么大问题的话,咱们回来就可以大展身手了。

作者简介

圆力,毕业于辽宁中医药大学临床中医学,曾于辽医院医院工作,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同时喜欢学习传统文化和佛法,今后会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grevillea.net/jbgs/88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