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鼻血了,该低头还是仰头妈妈们都能学

小孩子流鼻血比较常见,我们老家称之为“沙鼻子”,意思像沙子做的一样,稍一碰就流血了。长久的鼻出血,会使身体日渐衰弱,引致贫血,精神上也容易颓丧,万万不可轻视。

首先给大家普及一个常识性操作,小孩子流鼻血了是让它低头还是仰头呢?

传统的抬头止血法,会导致鼻血流入胃里。虽然能肥水不流外人田,但这样可能会导致胃部受到刺激而出现呕吐。而当家长发现孩子在“吐血”,医院吓唬自己一下。

正确的处理方法如下:

预防是第一位的

首先要做好预防,小孩子阳气旺,本就易积聚内热,所以热性的食物要控制摄入量,如:鸡肉、巧克力、煎炸烧烤类……

如何处理呢?

治疗起来分急和缓,应急治标和缓则治本:出血的时候为急,止血为上;血止后的治疗为缓,引血下行,益气凉血为主。

应急治标

急性期:止血为首要

童年记忆里,有孩子流鼻血了,长辈就是用手浇些凉水,淋在脖子后面,一边淋,一边用手拍脖子后面,或者直接用一个冷水浸透的毛巾贴在其额头或者后颈处,让其很快凉下来,不到一会,血就止住了。这个属于收敛止血,利用了寒性收引(热胀冷缩)原理。

还有个简便易行的方法就是:压耳屏

耳屏,耳朵正对的一个隆起的这个叫耳屏,耳屏里面呢有人很重要的一个压力感受器。就是说人的血压调节是这样调节的,当感受器接受压力过大的时候,它就会有一个反馈性的调节,会舒张血管,这个时候呢它会让血流速度减慢。我们挤压这儿的作用,就是让这个鼻腔和脑部的血流减慢。压力一小了它不就不往外流了。要用点劲,两侧对着按。

下面还有几个用药物的止血方法:

1、云南白药(粉剂)

内服

外敷

用棉花或者直接卷成柱状,蘸上云南白药,塞到鼻孔

2、黑神散

即百草霜,又名:锅底灰、锅烟子、灶突墨

农村木柴灶的灶门口和锅底上留下的草烟灰。其主要成份是碳黑。

功效:止血,消积。治吐血,衄血,便血,血崩,带下,泻痢,食积,咽喉口舌诸疮。

用法:上研细,每服二钱,糯米汤下。喜凉水者,新汲水调服。

缓则治本

当血止住后,就考虑调理身体了。

一般说来,流鼻血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外伤

鼻子受到外来的压力或碰撞,导致鼻黏膜毛细血管破裂,从而引起鼻出血,特别是小孩子,常常跌跤,他们流鼻血是很常见的。

2、内热:气上行太过,血热妄行

有些人,特别是小孩子一觉醒来,枕头上都是血渍,鼻孔也因血干阴塞,导致不通。这种人,再看其舌头,如果鲜红少苔,那就是有内热。

于是又中医所说的“血热妄行”,人体如果热邪亢盛,会迫血妄行,出现出血,俗话叫做:上火了。

3、脾虚:气不摄血

这种孩子一般会比较瘦弱单薄,脸色皓白,要补脾为主。

4、其他少见疾病

鼻部溃疡、瘤肿或先天性异常、血液疾患(如贫血或血小板过少症)、高血压或血管硬化症、肝硬化或静脉郁血等。

一般以血热妄行最为常见,治则:滋阴降火、引火下行

外敷:

大蒜泥适量敷足底涌泉穴20分钟,不可时间太长,以免发泡,日一次,连3日。

食疗:

鲜藕,凉血、散血

不去皮的鲜藕,焯一下凉拌吃。

“藕皮散血起自疱人,牵牛逐水近出下野”

药物:

1)竹茹30克。竹子中空,可通气脉;性凉,化解血热;降气,解决气逆上行。所以用上此药,常常立竿见影。

曾有偏方治疗鼻出血,就是上山砍一颗竹子,每天剁上一节,煮水喝。

2)生大黄6克,生三七粉5克,白及粉15克,藕节炭30克,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先煎),鲜白茅根60克。水煎分早、中、晚3次服之。连3一5日。

3)麦冬10g,水煎服。此方亦适合幼童饮服,但须连服3剂才有效,味甜,能退心火,且有定神之功,其性凉。

对于脾虚不摄血的情形

食疗

八珍膏

药物

1)四君子汤

2)黄芪建中汤

以上方法,仅供参考思路,还需因人而异,辩证施治,切勿刻舟求剑。

更多分享:

堂侄湿疹迁延不愈,刮痧疗愈

腹泻积食:焦米汤

家庭急救指南:中风、心梗、哮喘

遇见未知的自己—中医小白成长之旅

寻寻觅觅,遇见古典中医

痛并快乐着——跟乾明老师学中医

想学习了解更多

欢迎加小助手


转载请注明:http://www.grevillea.net/jbgs/8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