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局发布中药资源评估技术指导原则征求

北京中科曝光 http://pf.39.net/bdfyy/zjdy/161222/5131646.html

来源:CFDA

为了保护中药资源,实现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中药资源的稳定供给和中药产品的质量可控,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组织起草了《中药资源评估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请将修改意见于年10月31日前通过电子邮件反馈至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药品化妆品注册管理司。

电子邮箱:jingying

cfda.gov.cn

附件:1.中药资源评估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2.《中药资源评估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起草说明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办公厅

年9月30日

附件1

中药资源评估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为了保护中药资源,实现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中药资源的稳定供给和中药产品的质量可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指导原则。

本技术指导原则所述中药资源是指:专用于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等生产的动物、植物及矿物资源。本原则所述中药资源评估是指:中药生产企业对未来5年内中药资源的预计消耗量与预计可获得量之间的比较,以及对中药产品生产对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科学评估的过程。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中药资源评估工作应与“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相符,在加强中药资源保护的同时,积极推动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

(二)药材资源的供给与消耗平衡原则

使用药材资源的药品生产企业应提供资料证明预计药材年消耗量与可获得药材资源量之间平衡。如使用野生药材,应保证药材年消耗量低于相应药品生产企业可获得的规定产地药材的自然年增长量。应强化质量优先意识,在保证质量符合产品要求的前提下评估可持续的产量,从质量和供应两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三)坚持动态评估原则

根据中药资源消耗量和可持续供给量的变化及时更新评估报告,原则上每5年对中药资源重新评估一次。

已上市中成药再注册时,如处方中含有濒危野生药材,中成药的生产有可能导致相应药材资源枯竭的,生产企业应在再注册前开展中药资源评估。

三、中药资源评估内容

中药资源评估主要包括预计消耗量、潜在风险和可持续利用措施三个方面。对于复方中成药,其处方中所含的每一药味均应当单独进行资源评估。

(一)背景资料

用于中药资源评估的背景资料包括以下内容:

1.市场规模分析:中成药从产品适应症定位、目标人群、所治疗疾病的发病率、达到治疗效果的每个患者平均所需药品量和生物量、产品潜在的市场规模等方面论述。中药饮片及中药配方颗粒从销售目标市场覆盖范围论述。

2.处方及实际投料:列出每一药味的名称及其处方量;明确每一药味的实际投料量。

3.中药资源基本信息:明确生产企业所用中药资源基原物种及其生物学特性,所使用中药资源的药用部位和产地初加工信息,野生或栽培的来源情况。

4.产地基本信息:中药材产地地理位置(野生提供来源区域)、种植养殖基地面积、生产和组织方式。进口中药材应当提供原产地证明及进口商相关信息。

5.中药材质量信息:选择中药资源物种和基地位置的主要依据;对中药材质量进行的相关研究。

(二)预计消耗量

中药资源预计消耗量是指在评估年限内产品预计消耗掉的中药材总数量。

1.中成药

中成药根据处方和预计年销售量计算被评估产品预计消耗量(吨/年),计算公式为:

预计消耗量=每个最小包装单位消耗中药资源克数×预计年销售最小包装总数×百万分之一

其中:①每个最小包装单位消耗中药资源克数,以背景资料2提供的资料为依据计算。②预计年销售最小包装总数可以参考同类上市产品近5年的年销售量,或根据产品自身既往销售情况估算,此部分资料主要从背景资料1获得。

2.中药饮片及中药配方颗粒

每个产品可根据其每年所有销售终端(医院、药房等)的累计销售量或参考同类产品市场销售量估算。此部分资料主要从背景资料1和2获得。

(三)预计可获得量

重点描述中药生产企业能够获得特定药材资源的途径及可获得量。

对来源于人工种植养殖的中药材品种,应当说明基地的范围、基地年产量;对来源于野生的中药材品种,应当说明野生中药材的来源区域范围、资源储量、可获得量等。

(四)潜在风险

中药资源潜在风险可从中药材再生能力、成药周期、分布区域、濒危等级、特殊价值等方面分析,相关内容可来源于背景资料3、4。

1.再生能力

应当说明所使用中药材是否为可再生资源以及再生的限制条件,包括人工繁殖是否存在障碍、特殊生境需求等。

2.中药材成药周期

应当说明中药资源从幼苗生长到繁殖器官成熟所需要的时间和生产符合药品标准的中药材所需要的时间,可以引用文献数据或实测数据。

3.分布区域

应当说明所使用中药资源分布范围,重点从中药资源道地性和品质变异的角度说明,可以引用文献数据或实测数据。

4.濒危等级

应当说明所使用中药资源是否被列为保护对象,以及是否收录在国家或国际珍稀濒危保护名录中。

5.特殊价值

应当说明所使用中药资源在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中的特殊作用和价值。例如,甘草、麻黄对防风固沙具有重要生态价值,过度采挖可能导致土壤沙化。

6.风险特别提示

所使用中药资源含有以下任何一种情形时,需要在中药资源评估报告结论部分对该资源含有的风险进行特别提示:

①不可进行人工繁育:该类中药材生长条件或繁育机制尚不清楚,导致不能进行人工种植/养殖,中药材可持续供给存在障碍。

②生长周期在5年以上(含5年):该类中药材从繁殖体种植/养殖开始计算,生长成为达到药用标准中药材的时间超过5年,生产周期长导致产量波动大,供需动态匹配困难。

③对生境有特殊需求,分布较窄:该类中药材仅分布在特定区域,产量难以扩大,过度采挖极易导致物种濒危。

④为野生珍稀濒危资源:该类药材已经出现资源问题,已收入野生珍稀濒危资源名录,国内外法律法规对该种资源的使用具有限制措施。

⑤质量不稳定:该类中药材不同区域质量变异较大或品种容易混杂,容易出现质量问题。

⑥存在严重连作障碍:该类中药材由于病虫害、营养等因素,无法在同一地块反复种植,需要不断更换种植地,质量管理有难度。

⑦其他可能造成资源量或质量问题的风险:如进口药材、产地变迁、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

(五)可持续利用措施

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措施的评估需着重说明以下情形:

1.可持续获得性

对来源于人工种植养殖的中药材品种,应当提供基地发展5年计划;对来源于野生的中药材品种,应当明确年产量,说明5年抚育措施、再生情况等。

2.稳定质量的措施

应当明确并固定中药材基原、来源区域、采收时间、加工方法等。来源于人工种植养殖的,还应当说明种植养殖符合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的措施。

四、中药资源评估决策和动态调整

分析可持续利用措施是否能够有效防范潜在风险,根据比较预计消耗量与预计可获得量的匹配情况,可作出中药资源评估决策。

可持续利用措施能够有效防范潜在风险,预计消耗量与预计可获得量相匹配的,说明中药产品对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带来的风险较低。

可持续利用措施无法有效防范潜在风险,预计消耗量与预计可获得量不相匹配的,说明中药产品对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带来的风险较高,则应慎重考虑产品的研发或上市,并需要调整预计消耗量或可持续利用措施。

经过调整,仍无法有效防范潜在风险,预计消耗量与预计可获得量不相匹配的,说明中药产品的生产有可能导致相关中药资源的枯竭。

附:1.中药资源评估报告格式要求

2.数据汇总表

3.年版《中国药典》栽培中药材名录(植物、真菌类)

附1

中药资源评估报告格式要求

一个完整的报告由封面、编制人员名单、致谢、说明、目录、报告主体和相关附件等7部分内容组成,并按此顺序排列。

1.报告封面

封面应含有报告题目、报告序列号、起草单位和有效时间等信息。

2.编制成员

该部分应包含专家、工作成员等对评估有贡献的所有人员信息。

3.说明

报告说明须包含以下内容:

3.1任务来源和评估目的

3.2评估所需数据的来源及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利用性等阐述

3.3报告起草人、评议人及与待评估药物相关

3.4报告可公开范围

3.5报告生效许可声明,如:本报告经签字认可后生效。

3.6报告主体结构及说明

4.报告主体结构

4.1标题

(1)报告标题应简明扼要,高度概括报告内容,并含有被评估药物及其载体信息和“中药资源评估”关键词。

(2)报告标题应用中英文双语书写。

4.2摘要

(1)摘要应简明扼要地概括评估目的、评估所用数据来源、评估方法、评估结果、评估结论和建议等。

(2)一般不对报告内容作诠释和评论。

4.3缩略语

为了减少后续报告撰写中使用冗长术语,也使受众群体更好地理解报告,报告中所涉及的所有缩略语需集中列出中英文全称对照。

4.4前言

该部分主要对与评估工作相关的问题进行阐述,具体为:

(1)开展评估的原因和目的

(2)与待评估药物相关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4.5一般背景资料

(1)研发过程摘要:详述产品研发背景、目的和依据;产品研发过程概述;同类产品市场分析;产品意义。

(2)市场规模分析:中成药从产品的适用人群、所治疗疾病的发病率、达到治疗效果的每个患者平均所需药品量和生物量、产品潜在的市场规模等方面论述。中药饮片及中药配方颗粒从销售目标市场覆盖范围论述。

(3)处方及实际投料:中成药列出处方所含成份的全部组成;中药饮片和中药配方颗粒列出中药品名。应详述投料与产品之间的关系。

(4)中药基本资源信息:企业所用中药资源基原物种分类信息,所使用中药资源的药用部位和加工炮制信息,来源于野生或栽培情况。矿物药从矿物组成、加工炮制情况说明。

(5)基地位置信息:企业所用中药资源产地、来源基地位置(野生提供来源区域)、面积、生产和组织方式。进口中药材需要提供原产国及进口商相关信息。

(6)质量信息:选择中药资源物种和基地位置的主要依据;对中药材质量进行的相关研究;所采用质量标准及标准编制依据。

4.6预计消耗量评估

(1)预计消耗量的计算过程;

(2)各项数据来源的说明。

4.7资源风险特征评估

(1)繁殖能力;

(2)生命周期;

(3)分布区域;

(4)濒危等级;

(5)特殊价值;

(6)风险特别提示。

4.8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质量稳定的措施

(1)可持续获得量计算过程,以及数据来源说明;

(2)中药资源质量稳定的措施;

(3)措施有效性评估。

5.最终结论和决策依据说明

根据评估结果,以准确、概括性措辞将评估结论言简意赅地表述出来。

6.不确定性分析

任何材料和数据方面的不确定性(如:知识的不足、数据限制、有争议问题等)都要在该节进行充分地讨论,并对各种不确定性对结果可靠性的影响程度进行详细说明。

7.数据汇总表

8.其他相关内容

根据需要,对报告中难以理解、易误导受众群体的问题进行详细说明。

9.参考资料

若评估报告中引用了文献和文件,在评估报告的最后要提供引用文献和文件的出处。

附2

数据汇总表

为了科学和完整地获取中药资源评估的相关数据,申请人应按照以下表格汇总数据。每个中药材单独填写一张数据汇总表。

药材名

来源中文名

(参看注1)

拉丁名

(参看注1)

药用部位

□植物(□根□果实和种子□全草□根及根茎□花

□皮□叶□茎木□树脂□生理或病理产物)

□动物(□全体□器官□生理或病理产物□组织□角骨□贝壳)

□矿物

□菌□藻□地衣

预计消耗的资源量

年份

拟销售量*

(百万盒)

每盒消耗资源量(克)*

资源年消耗量

(吨/年)

加总

风险特征评估

人工繁育

□不可□可以□不成熟

分布范围

□6省以上□3—6省□1—2省

生长周期

□1—2年□3—5年□5年以上

中国特有种

□是□否

野生珍稀濒危

□是□否(参看注2)

备注:

具有特殊价值

□是□否(参看注2)

备注:

需要提示风险

可持续利用措施

产地位置

精确到县,可多个县

区域质量特征

可种植中药材填写

面积

基地位置

经纬度及地名信息

生产组织方式

□公司自建□合作基地□其他

是否规范化种植

□是□否

可获得量

年份

可用面积

(亩)

亩产量

(千克/亩)

可获得量(吨)

加总

不可种植中药材填写

位置

经纬度

面积

获取途径

□自采□收购□其他

限制措施

□有围栏□无其他:

采挖时间

XX月-XX月

加工方式

可获得量

年份

可用区域

可获得量(吨)

总量

其他措施

最终决策

决策类型

□A决策□B决策□C决策

资源量

可获得量≥预计消耗量□确认

资源质量

质量稳定□确认

注1:中药资源基原物种分类信息以《中国植物志》《中国动物志》以及具有同等效力的分类学专著的名称为准,名称有更新的以最新名称为准,拉丁名应遵循双名法。具有种下分类单元或栽培品种或品系的应进一步详述。

注2:野生药材是否被相关保护名录收载:《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1、2,《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1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年10月国务院),《中国珍贵树种》,《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年环境保护部),《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等。

注3:标*部分,中药饮片和中药配方颗粒无需填写。

附3

年版《中国药典》栽培中药材名录(植物、真菌类)

序号

药材名

科属

类别

基原植物名

部位

备注

1

八角茴香

木兰科

植物

八角茴香

干燥成熟果实

2

人参

五加科

植物

人参

干燥根和根茎

3

人参叶

五加科

植物

人参

干燥叶

4

刀豆

豆科

植物

刀豆

干燥成熟种子

5

三七

五加科

植物

三七

干燥根和根茎

6

干姜

姜科

植物

干燥根茎

7

大豆黄卷

豆科

植物

大豆

成熟种子经发芽干燥的炮制加工品

8

大皂角

豆科

植物

皂荚

干燥成熟果实

9

大青叶

十字花科

植物

菘蓝

干燥叶

10

大枣

鼠李科

植物

干燥成熟果实

11

大蒜

百合科

植物

大蒜

鳞茎

12

大腹皮

棕榈科

植物

槟榔

干燥果皮

13

山麦冬

百合科

植物

湖北麦冬

干燥块根

多基原

14

山茱萸

山茱萸科

植物

山茱萸

干燥成熟果肉

15

山药

薯蓣科

植物

薯蓣

干燥根茎

16

山柰

姜科

植物

山柰

干燥根茎

17

山银花

忍冬科

植物

黄褐毛忍冬

干燥花蕾、带初开的花

多基原

灰毡毛忍冬

干燥花蕾、带初开的花

18

山楂

蔷薇科

植物

山里红

干燥成熟果实

多基原

19

山楂叶

蔷薇科

植物

山里红

干燥叶

多基原

20

千金子

大戟科

植物

续随子

干燥成熟种子

21

川贝母

百合科

植物

瓦布贝母

干燥鳞茎

多基原

22

川牛膝

苋科

植物

川牛膝

干燥根

23

川乌

毛茛科

植物

乌头

干燥母根

24

川芎

伞形科

植物

川芎

干燥根茎

25

广金钱草

豆科

植物

广金钱草

干燥地上部分

26

广藿香

唇形科

植物

广藿香

干燥地上部分

27

女贞子

木犀科

植物

女贞

干燥成熟果实

28

小茴香

伞形科

植物

茴香

干燥成熟果实

29

天花粉

葫芦科

植物

栝楼

干燥根

多基原

双边栝楼

干燥根

30

天竺黄

禾本科

植物

华思劳竹

等秆内分泌液干燥后、块状物

多基原

青皮竹

等秆内分泌液干燥后、块状物

31

天麻

兰科

植物

天麻

干燥块茎

32

天然冰片

(右旋龙脑)

樟科

植物

新鲜枝、叶经提取加工制成

33

木瓜

蔷薇科

植物

贴梗海棠

干燥近成熟果实

34

木香

菊科

植物

木香

干燥根

35

木棉花

木棉科

植物

木棉

干燥花

36

太子参

石竹科

植物

孩儿参

干燥块根

37

车前子

车前科

植物

车前

干燥成熟种子

多基原

38

牛膝

苋科

植物

牛膝

干燥根

39

片姜黄

姜科

植物

温郁金

干燥根茎

40

化橘红

芸香科

植物

化州柚

未成熟、近成熟的干燥外层果皮

多基原

未成熟、近成熟的干燥外层果皮

41

月季花

蔷薇科

植物

月季

干燥花

42

丹参

唇形科

植物

丹参

干燥根和根茎

43

乌梅

蔷薇科

植物

干燥近成熟果实

44

火麻仁

桑科

植物

大麻

干燥成熟果实

45

巴豆

大戟科

植物

巴豆

干燥成熟果实

46

巴戟天

茜草科

植物

巴戟天

干燥根

47

水飞蓟

菊科

植物

水飞蓟

干燥成熟果实

48

玉竹

百合科

植物

玉竹

干燥根茎

49

甘遂

大戟科

植物

甘遂

干燥块根

50

艾片

(左旋龙脑)

菊科

植物

艾纳香

新鲜叶经提取加工制成的结晶

51

石斛

兰科

植物

鼓槌石斛

新鲜、干燥茎

多基原

金钗石斛

新鲜、干燥茎

流苏石斛

新鲜、干燥茎

52

石榴皮

石榴科

植物

石榴

干燥果皮

53

龙胆

龙胆科

植物

龙胆

干燥根和根茎

多基原

54

龙眼肉

无患子科

植物

龙眼

假种皮

55

平贝母

百合科

植物

平贝母

干燥鳞茎

56

北沙参

伞形科

植物

珊蝴菜

干燥根

57

生姜

姜科

植物

新鲜根茎

58

白及

兰科

植物

白及

干燥块茎

59

白术

菊科

植物

白术

干燥根茎

60

白芍

毛茛科

植物

芍药

干燥根

61

白芷

伞形科

植物

白芷

干燥根

多基原

杭白芷

干燥根

62

白果

银杏科

植物

银杏

干燥成熟种子

63

白扁豆

豆科

植物

扁豆

干燥成熟种子

64

瓜蒌

葫芦科

植物

栝楼

干燥成熟果实

多基原

双边栝楼

干燥成熟果实

65

瓜蒌子

葫芦科

植物

栝楼

干燥成熟种子

多基原

双边栝楼

干燥成熟种子

66

瓜蒌皮

葫芦科

植物

栝楼

干燥成熟果皮

多基原

双边栝楼

干燥成熟果皮

67

冬瓜皮

葫芦科

植物

冬瓜

干燥外层果皮

68

冬葵果

锦葵科

植物

冬葵

干燥成熟果实

69

玄参

玄参科

植物

玄参

干燥根

70

半枝莲

唇形科

植物

半枝莲

干燥全草

71

半夏

天南星科

植物

半夏

干燥块茎

72

丝瓜络

葫芦科

植物

丝瓜

干燥成熟果实的维管束

73

地骨皮

茄科

植物

宁夏枸杞

干燥根皮

多基原

74

地黄

玄参科

植物

地黄

新鲜、干燥块根

75

亚麻子

亚麻科

植物

亚麻

干燥成熟种子

76

西瓜霜

葫芦科

植物

西瓜

成熟新鲜果实与皮硝经加工制成

77

西红花

鸢尾科

植物

番红花

干燥柱头

78

西洋参

五加科

植物

西洋参

干燥根

79

百合

百合科

植物

百合

干燥肉质鳞叶

多基原

卷丹

干燥肉质鳞叶

细叶百合

干燥肉质鳞叶

80

当归

伞形科

植物

当归

干燥根

81

肉苁蓉

列当科

植物

管花肉苁蓉

干燥带鳞叶的肉质茎

多基原

82

肉桂

樟科

植物

肉桂

干燥树皮

83

竹节参

五加科

植物

竹节参

干燥根茎

84

竹茹

禾本科

植物

大头典竹

茎秆的干燥中间层

多基原

淡竹

茎秆的干燥中间层

青秆竹

茎秆的干燥中间层

85

延胡索

(元胡)

罂粟科

植物

延胡索

干燥块茎

86

伊贝母

百合科

植物

伊犁贝母

干燥鳞茎

多基原

87

决明子

豆科

植物

决明

干燥成熟种子

多基原

小决明

干燥成熟种子

88

灯盏细辛

(灯盏花)

菊科

植物

短葶飞蓬

干燥全草

89

防风

伞形科

植物

防风

干燥根

90

红花

菊科

植物

红花

干燥花

91

红芪

豆科

植物

多序岩黄芪

干燥根

92

红参

五加科

植物

人参

栽培品经蒸制后的干燥根和根茎

93

麦冬

百合科

植物

麦冬

干燥块根

94

麦芽

禾本科

植物

大麦

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的炮制加工品

95

远志

远志科

植物

远志

干燥根

多基原

96

赤小豆

豆科

植物

赤豆

干燥成熟种子

多基原

赤小豆

干燥成熟种子

97

花椒

芸香科

植物

花椒

干燥成熟果皮

多基原

98

芥子

十字花科

植物

白芥

干燥成熟种子

多基原

干燥成熟种子

99

苍术

菊科

植物

茅苍术

干燥根茎

多基原

芡实

睡莲科

植物

干燥成熟种仁

芦荟

百合科

植物

好望角芦荟

汁液浓缩干燥物

多基原

库拉索芦荟

汁液浓缩干燥物

杜仲

杜仲科

植物

杜仲

干燥树皮

杜仲叶

杜仲科

植物

杜仲

干燥叶

吴茱萸

芸香科

植物

石虎

干燥近成熟果实

多基原

疏毛吴茱萸

干燥近成熟果实

吴茱萸

干燥近成熟果实

牡丹皮

毛茛科

植物

牡丹

干燥根皮

何首乌

蓼科

植物

何首乌

干燥块根

皂角刺

豆科

植物

皂荚

干燥棘刺

佛手

芸香科

植物

佛手

干燥果实

余甘子

大戟科

植物

余甘子

干燥成熟果实

谷芽

禾本科

植物

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的炮制加工品

辛夷

木兰科

植物

望春花

干燥花蕾

多基原

武当玉兰

干燥花蕾

玉兰

干燥花蕾

沙苑子

豆科

植物

扁茎黄芪

干燥成熟种子

诃子

使君子科

植物

诃子

干燥成熟果实

多基原

绒毛诃子

干燥成熟果实

灵芝

多孔菌科

真菌

赤芝

干燥子实体

多基原

紫芝

干燥子实体

陈皮

芸香科

植物

及其栽培变种干燥成熟果皮

附子

毛茛科

植物

乌头

子根的加工品

忍冬藤

忍冬科

植物

忍冬

干燥茎枝

鸡骨草

豆科

植物

广州相思子

干燥全株

鸡冠花

苋科

植物

鸡冠花

干燥花序

青皮

芸香科

植物

及其栽培变种干燥幼果、未成熟果实的果皮

青果

橄榄科

植物

橄榄

干燥成熟果实

青蒿

菊科

植物

黄花蒿

干燥地上部分

青黛

十字花科

植物

菘蓝

叶或茎叶经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团块或颗粒。

多基原

蓼科

植物

蓼蓝

叶或茎叶经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团块或颗粒。

玫瑰花

蔷薇科

植物

玫瑰

干燥花蕾

苦地丁

罂粟科

植物

紫堇

干燥全草

苦杏仁

蔷薇科

植物

干燥成熟种子

多基原

枇杷叶

蔷薇科

植物

枇把

干燥叶

板蓝根

十字花科

植物

菘蓝

干燥根

松花粉

松科

植物

马尾松

干燥花粉

多基原

油松

干燥花粉

郁李仁

蔷薇科

植物

欧李

干燥成熟种子

多基原

郁金

姜科

植物

广西莪术

干燥块根

多基原

温郁金

干燥块根

蓬莪术

干燥块根

姜黄

干燥块根

昆布

海带科

植物

海带

干燥叶状体

多基原

明党参

伞形科

植物

明党参

干燥根

罗汉果

葫芦科

植物

罗汉果

干燥果实

知母

百合科

植物

知母

干燥根茎

使君子

使君子科

植物

使君子

干燥成熟果实

侧柏叶

柏科

植物

侧柏

干燥枝梢和叶

佩兰

菊科

植物

佩兰

干燥地上部分

金银花

忍冬科

植物

忍冬

干燥花蕾、带初开的花

油松节

松科

植物

马尾松

干燥瘤状节、分枝节

多基原

油松

干燥瘤状节、分枝节

泽泻

泽泻科

植物

泽泻

干燥块茎

细辛

马兜铃科

植物

北细辛

干燥地上部分

多基原

汉城细辛

干燥地上部分

荆芥

唇形科

植物

荆芥

干燥地上部分

荆芥穗

唇形科

植物

荆芥

干燥花穗

草果

姜科

植物

草果

干燥成熟果实

茯苓

多孔菌科

真菌

茯苓

干燥菌核

茯苓皮

多孔菌科

真菌

茯苓

菌核干燥外皮

茺蔚子

唇形科

植物

益母草

干燥成熟果实

胡芦巴

豆科

植物

胡芦巴

干燥成熟种子

胡椒

胡椒科

植物

胡椒

干燥近成熟、成熟果实

荔枝核

无患子科

植物

荔枝

干燥成熟种子

枳壳

芸香科

植物

酸橙

及其栽培变种干燥未成熟果实

枳实

芸香科

植物

酸橙

及其栽培变种干燥幼果

多基原

甜橙

及其栽培变种干燥幼果

柏子仁

柏科

植物

侧柏

干燥成熟种仁

栀子

茜草科

植物

栀子

干燥成熟果实

枸杞子

茄科

植物

宁夏枸杞

干燥成熟果实

柿蒂

柿树科

植物

干燥宿萼

厚朴

木兰科

植物

凹叶厚朴

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

多基原

厚朴

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

厚朴花

木兰科

植物

凹叶厚朴

干燥花蕾

多基原

厚朴

干燥花蕾

砂仁

姜科

植物

绿壳砂

干燥成熟果实

多基原

阳春砂

干燥成熟果实

鸦胆子

苦木科

植物

鸦胆子

干燥成熟果实

韭菜子

百合科

植物

韭菜

干燥成熟种子

香橼

芸香科

植物

枸橼

干燥成熟果实

多基原

香圆

干燥成熟果实

香薷

唇形科

植物

江香薷

干燥地上部分

多基原

独活

伞形科

植物

重齿毛当归

干燥根

急性子

凤仙花科

植物

凤仙花

干燥成熟种子

姜黄

姜科

植物

姜黄

干燥根茎

前胡

伞形科

植物

白花前胡

干燥根

首乌藤

蓼科

植物

何首乌

干燥藤茎

穿心莲

爵床科

植物

穿心莲

干燥地上部分

秦艽

龙胆科

植物

秦艽

干燥根

多基原

莱菔子

十字花科

植物

萝卜

干燥成熟种子

莲子

睡莲科

植物

干燥成熟种子

莲子心

睡莲科

植物

成熟种子中的干燥幼叶及胚根

莲房

睡莲科

植物

干燥花托

莲须

睡莲科

植物

干燥雄蕊

莪术

姜科

植物

广西莪术

干燥根茎

多基原

温郁金

干燥根茎

蓬莪术

干燥根茎

荷叶

睡莲科

植物

干燥叶

桂枝

樟科

植物

肉桂

干燥嫩枝

桔梗

桔梗科

植物

桔梗

干燥根

桃仁

蔷薇科

植物

干燥成熟种子

多基原

核桃仁

胡桃科

植物

胡桃

干燥成熟种子

夏枯草

唇形科

植物

夏枯草

干燥果穗

柴胡

伞形科

植物

柴胡

干燥根

多基原

党参

桔梗科

植物

川党参

干燥根

多基原

党参

干燥根

素花党参

干燥根

铁皮石斛

兰科

植物

铁皮石斛

干燥茎

射干

鸢尾科

植物

射干

干燥根茎

凌霄花

紫葳科

植物

凌霄

干燥花

多基原

美洲凌霄

干燥花

高良姜

姜科

植物

高良姜

干燥根茎

粉葛

豆科

植物

甘葛藤

干燥根

益智

姜科

植物

益智

干燥成熟果实

浙贝母

百合科

植物

浙贝母

干燥鱗茎

桑叶

桑科

植物

干燥叶

桑白皮

桑科

植物

干燥根皮

桑枝

桑科

植物

干燥嫩枝

黄芩

唇形科

植物

黄芩

干燥根

黄芪

豆科

植物

蒙古黄芪

干燥根

多基原

膜荚黄芪

干燥根

黄连

毛茛科

植物

黄连

干燥根茎

多基原

三角叶黄连

干燥根茎

黄柏

芸香科

植物

黄皮树

干燥树皮

黄蜀葵花

锦葵科

植物

黄蜀葵

干燥花冠

菟丝子

旋花科

植物

南方菟丝子

干燥成熟种子

多基原

菟丝子

干燥成熟种子

菊苣

菊科

植物

菊苣

干燥地上部分、根

多基原

毛菊苣

干燥地上部分、根

菊花

菊科

植物

干燥头状花序

梅花

蔷薇科

植物

干燥花蕾

银杏叶

银杏科

植物

银杏

干燥叶

银柴胡

石竹科

植物

银柴胡

干燥根

甜瓜子

葫芦科

植物

甜瓜

干燥成熟种子

猪牙皂

豆科

植物

皂荚

干燥不育果实

商陆

商陆科

植物

垂序商陆

干燥根

多基原

商陆

干燥根

淡豆豉

豆科

植物

大豆

成熟种子的发酵加工品

款冬花

菊科

植物

款冬

干燥花蕾

棕榈

棕榈科

植物

棕榈

干燥叶柄

紫苏子

唇形科

植物

紫苏

干燥成熟果实

紫苏叶

唇形科

植物

紫苏

干燥叶(带嫩枝)

紫苏梗

唇形科

植物

紫苏

干燥茎

紫菀

菊科

植物

紫菀

干燥根和根茎

黑芝麻

脂麻科

植物

脂麻

干燥成熟种子

黑豆

豆科

植物

大豆

干燥成熟种子

黑种草子

毛茛科

植物

腺毛黑种草

干燥成熟种子

多基原

湖北贝母

百合科

植物

湖北贝母

干燥鳞茎

蓖麻子

大戟科

植物

蓖麻

干燥成熟种子

椿皮

苦木科

植物

臭椿

干燥根皮、干皮

槐花

豆科

植物

干燥花及花蕾

槐角

豆科

植物

干燥成熟果实

锦灯笼

茄科

植物

酸浆

干燥宿萼、带果实的宿萼

蓼大青叶

蓼科

植物

蓼蓝

干燥叶

榧子

红豆杉科

植物

干燥成熟种子

槟榔

棕榈科

植物

槟榔

干燥成熟种子

罂粟壳

罂粟科

植物

罂粟

干燥成熟果壳

辣椒

茄科

植物

辣椒

或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实

稻芽

禾本科

植物

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的炮制加工品

薤白

百合科

植物

干燥鳞茎

多基原

薏苡仁

禾本科

植物

薏苡

干燥成熟种仁

薄荷

唇形科

植物

薄荷

干燥地上部分

颠茄草

茄科

植物

颠茄

干燥全草

橘红

芸香科

植物

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外层果皮

橘核

芸香科

植物

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种子

檀香

檀香科

植物

檀香

树干的干燥心材

藕节

睡莲科

植物

干燥根茎节部

瞿麦

石竹科

植物

石竹

干燥地上部分

多基原

说明:

1.栽培药材种类:按版《中国药典》,将所有来自植物(真菌)的中药材,对其所有基原植物(真菌)进行栽培情况分析,共有来自种植物(真菌)的种药材属于人工栽培。其中:加工品按一种药材单列(如红参、麦芽、附子等),炮制品未单列(如姜半夏、荆芥碳、熟地黄等),动物药(如地龙、水蛭、鹿茸等)未列。

2.“人工栽培”标准:“人工栽培”是指该药用植物(真菌)在生产上已实现大规模人工种植,栽培技术成熟,而且人工种植药材已占市场主流。对于多基原药材(如肉苁蓉、山银花),只列出属于“人工栽培”的基原植物(肉苁蓉为管花肉苁蓉Cistanchetubulosa,肉苁蓉C.deserticola大部分来自野生;山银花为灰毡毛忍冬Loniceramacranthoides和黄褐毛忍冬L.fulvotomentosa,红腺忍冬L.hypoglauca和华南忍冬L.confusa少有种植),多基原药材已备注。对于多用药部位药材(如车前子和车前草),只列出属于“人工栽培”的药材(车前子主要来源于栽培的车前Plantagoasiatica,车前草主要来源于野生的车前P.asiatica和平车前P.depressa,所以只列出车前子)。

3.“部分栽培”未列:“部分栽培”是指该药用植物(真菌)栽培技术已基本成功,但种植规模小,尚未成为市场和临床用药主要来源(如红景天、半边莲、常山等)。

4.排序方式:与中国药典一致,按药材首字笔画排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grevillea.net/yfcs/85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