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中医养生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下面我们就来谈谈中医养生应遵循的几个方面。
一、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即主动养生观。
1.主动休息,不累也休息。当前工作压力、生活压力都很大,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做到有张有弛。主动休息是工作或学习一段时间后,机体和大脑都需要休息放松一下,活动活动筋骨,这样才能发挥和协调全身器官功能,提高人体免疫水平和抗病能力,减少颈椎病、猝死等疾病的发生。
2.主动喝水,不渴也喝水。每天饮水毫升,不渴也要喝。水在维持生命活动正常运转以及防病保健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起床后、到了办公室、上午11点、吃完午饭半小时、下午3点、下班前、晚饭后、临睡前1小时,选择这几个时间点喝一杯水,可以帮助你轻松完成一天的喝水量。补充一定量的水分,能降低血液浓度,促进血液循环,更有助健康。
3.按时就餐,不饿也进餐。按时吃饭,早饭要吃好,午饭要吃饱,晚饭要吃少。食物在胃内经过4~5小时后会全部排空,当感到饥饿时,胃酸己开始“消化”胃黏膜,长此下去,容易引起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规律饮食,按时就餐,更利于身体健康。
4.按时就寝,不困也要睡。睡眠是养神的最好方法,是新陈代谢活动中重要的生理过程,应该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每天不少于7小时睡眠,中午也需午睡半小时,才能维持人体生物钟的正常运转。按时就寝,不熬夜才是永葆青春的秘诀。
5.定时排便,无意也入厕。大小便是人体排泄废物、正常新陈代谢的重要方式。便秘有害健康,汉代养生家王充说:“欲得长生,肠中常清。”因此,要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即使无便意也要入厕,保持大便畅通。上厕所时不要玩手机、看书,排便时间过长容易导致痔疮的发生。
二、因时制宜的养生观
因时制宜可以包括顺应四季和昼夜。如果遵循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季规律,合理的进行起居饮食的安排,科学的保养五脏六腑器官,就可以做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在一天中,由于昼夜变化不同,阴阳消长不同,人的身体状况也会不同,养生者应根据人体在一天内的变化,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睡眠。四季与昼夜也有密切联系,如冬季作息应早睡晚起,最好起床时间在太阳出来以后为宜。
《黄帝内经》首次提出:“天人相应”的养生观。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同时也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的生理活动受自然的影响而不断地调整和适应。人类机体的变化、疾病的发生与二十四节气同样紧密相连。二十四节气养生是根据不同节气阐释养生观点,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等达到强身益寿的目的。只有顺应四时气候,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反之,养生若不能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人体生理节律就会受到干扰,易疾病缠身。
三、因地制宜的养生观
由于地理环境不同,对人的影响各不相同。例如,生长在炎热多雨的南方地区的人,人的皮肤较为细腻、润滑,不容易患燥病,但湿邪、暑邪很容易侵人人体,造成四肢沉重、伤暑、中暑等病症;生活在干燥寒冷的北方地区的人,不容易患湿病、暑病,但燥邪、寒邪容易侵入人体,引发皮肤干燥、便秘、脾胃虚寒等病症。因此,养生者应该根据居住的环境特点,选择合适的养生方法,如生活在南方地区的人应注意防水、防暑,而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则应注意补充水分、做好防寒准备。
四、因人制宜的养生观
因人制宜即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来选择中医养生的方法。以体质为例,一般人喝了凉茶可以清热解暑,但阳虚体质的人喝了凉茶就会腹泻。而肥胖的人多为痰湿体质,易感觉肢体困重,应多吃冬瓜、萝卜、海藻、海带和薏米。
五、中医养生的方法
中医养生的方法丰富多样,主要有食疗、药养、针灸、按摩、运动等。以秋季为例,从食疗、运动、情志、经络针灸这几个方面来说说秋季养生。
1、合理的膳食搭配,以润燥护阴、滋阳养肺为准则
秋季天高气爽、气候干燥,秋燥之气易伤肺。因此,秋季饮食宜清淡,少食煎炒之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蔬菜宜选用大白菜、菠菜、冬瓜、黄瓜、白木耳;肉类可食兔肉、鸭肉、青鱼等;多吃一些酸味的食品,如广柑、山楂等。适当多饮水,多吃些芝麻、粳米、甘蔗、葡萄、萝卜、莲藕、香蕉、梨、蜂蜜、百合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尽量少食或不食葱、姜、蒜、辣椒、烈性酒等燥热之品及油炸、肥腻之物。
这里特别提到时令水果石榴。石榴所含有的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都是抗氧化剂,可防止细胞癌变,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还能促进吸收,增进食欲。金秋燥气主令,人体常表现出诸多“津亏液少”的秋燥症,如口鼻咽喉干燥,皮肤皲裂、大便秘结等,故“当秋之时,其饮食之味,宜减辛增酸”。石榴味道酸甘,可化生阴液,如水行舟,生津润燥,治疗时病燥邪有良好功效。
体质、脾胃虚弱的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晨起可以粥食为主,如百合莲子山药粥、银耳冰片粥、黑芝麻粥等,可多吃些山药、红枣、莲子、百合、枸杞子等清补、平补之品,以健身祛病,延年益寿。但不能猛吃大鱼大肉,瓜果也不能过食,以免伤及肠胃。另外,要特别注意饮食清洁卫生,保护脾胃,多进温食,节制冷食、冷饮,以免引发肠炎、痢疾等疾病。
2、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强身健体
秋季天高气爽,是户外活动的黄金季节。在此季节人们必须加强体育锻炼,是秋季保健中最积极的方法。秋季要早睡早起,晨起后要积极参加活动健身锻炼,可选择登高、慢跑、快走等锻炼项目。
3、保持乐观情绪,静养心神
秋季万物成熟是收获的美好时节;但秋天也是万物逐渐凋谢、呈现衰败景象的季节。在此时节在人们心中最易引起衰落、颓废等伤感情绪,因此,要注意调养情智,学会调适自己,要保持乐观情绪,保持内心的宁静,适当延长夜间睡眠时间;可经常和他人、家人谈心,或到公园散步,适当看看电影、电视,或养花、垂钓,这些都有益于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4.注重经络养生
秋寒渐重,秋燥渐起,气候从暑热逐渐向寒冷过渡。入秋后早晚温差较大,正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寒”,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人体的阳气亦随之收敛。经络的通畅是身体强健的保证。秋季,阳气闭藏,不似春夏气血走表、阳气易于发泄,故秋季是调补阴阳气血,畅通经络的大好时机。
下面推荐几个秋季适合的穴位。
足三里
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犊鼻与解溪连线上。足三里为强壮保健要穴,对于虚劳诸证有很好的疗效,也是日常保健常用穴。每日按揉50-次,有酸胀感为宜。艾灸效果更加。
合谷
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主清肺、大肠热。如有牙痛、耳鸣、头痛、咽痛、鼻出血、便秘、发热、眼睛红肿、口干、青春痘频发等可多按此穴消消火。此穴操作方便,无固定次数,有空时候按一按。
太白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补脾益气的要穴,治疗与“脾虚”有关的疾病。如有饮食差、腹胀、腹泻、月经量少、周身乏力等不适,每日按揉-次,有酸胀感为宜。
5、衣装适宜,谨防着凉
秋季气温逐渐下降,早、晚温差较大;在此季节,既要注意防寒保暖,又不能过早、过多添加衣物;在此季节只要不是过于寒冷,就要尽量让机体保持于凉爽状态,让身体得以锻炼,使其具有抗御风寒的能力。
但是金秋季节,气候变化无常,老年人要顺应气候变化,适当注意保暖,以防止感冒和引发呼吸道等各种疾病,要根据天气情况,及时增减衣服,防寒保暖,防病保健。
喜欢的话就请大家北京白癜风最佳最好的治疗方法北京白癜风哪里治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