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症状
34个症状症状: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痛苦体征:医师客观检查到的改变 按系统进行学习 听课时机:可前,可后 不着急、不害怕、放轻松、认真听
34个常见症状分布在7个系统中
全身症状
发热、水肿、发绀、皮疹
呼吸循环
咳嗽咳痰、咯血、呼吸困难、胸痛、心悸、
消化系统
吞咽困难、恶心呕吐、黄疸、腹痛、腹泻、便秘、呕血便血
泌尿生殖
尿频尿急尿痛、血尿、阴道流血
运动系统
腰腿疼、关节痛
神经系统
头痛、抽搐、眩晕、晕厥、意识障碍、失眠
五官症状
结膜充血、耳鸣耳聋、鼻出血、口腔溃疡、牙痛、咽痛、声音嘶哑
诊断思路=详细地问病史+全面查体+适当化验检查 现病史: 起病缓急与诱因,部位性质程度清; 伴随演变诊治全,体重二便食与眠。 转诊原则:急危重症,诊断不清,治疗效果不佳,怀疑传染病,患者要求转!
发热
一、概述
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正常体温:口测:36.3~37.2℃ 肛测:36.5~37.7℃ 腋测:36~37℃ 正常生理体温变异: 昼夜波动,男女有别,老少不一; 饮食、睡眠、运动、精神有影响。
二、常见病因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最常见。 非感染性发热: 额外做功:吸收热、代谢增强、免疫变态反应、肿瘤消耗; 调节紊乱: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自主神经系统紊乱; 散热差:皮肤病、中暑、心衰。
三、临床特点1.分度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39℃高热:39~41℃超高热:>41℃
2.热型稽留热:体温恒定维持在39~40℃以上,达数天或数周,24h体温波动<1℃;常见于肺炎球菌肺炎和伤寒。
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体温常在39℃以上,24小时内波动达2℃以上,但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水平。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和化脓性炎。
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持续数小时后,骤降至正常,经过1天至数天后又骤升,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发作,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数天后又逐渐上升,如此反复交替发作多次,见于布氏杆菌病。
回归热:体温骤升达39℃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降至正常水平,数天后又骤升,持续数天后又骤降,如此反复发作,见于回归热、霍奇金淋巴瘤。
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炎。
四、诊断思路 病史采集 现病史:起病缓急与诱因,部位性质程度清; 伴随演变诊治全,体重二便食与眠。 体格检查:测四次体温,全面体查。 辅助检查:血尿便三常规、炎症指标、胸片、B超、病原学检测(细菌性、活检病理)。
伴明显头痛
中枢系统疾病:脑出血、感染
伴寒战
疟疾、败血症
伴出血
血液病
伴胸痛
肺炎、胸膜炎、心包炎、急性心肌梗死
伴腹痛
急腹症: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胰腺炎
伴尿痛、尿频、尿急
泌尿道疾病:尿路感染
伴黄疸
常见肝胆疾病:病毒性肝炎、胆囊炎、溶血
伴皮疹
发疹性传染病如水痘、猩红热、天花、麻疹、斑疹伤寒、伤寒非传染性疾病如风湿热、药物热
五、处理原则---病因治疗,对症处理。 关键是针对原发病治疗。紧急降温处理:①体温超过40℃;②高热伴惊厥或谵妄;③高热伴休克或心功能不全;④高温中暑。1.首选物理降温冰袋或冷毛巾冷敷、酒精擦浴;2.退热药物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3.对超高热或高热伴惊厥、谵妄者:冬眠疗法。
六、转诊指征----“高热不退、诊断不清”1.经处理高热不退,伴有某种危重病征,如昏迷、抽搐、剧痛、呼吸困难、发绀、休克、重度心律失常等。2.经初步检查,对发热诊断不清,需要做进一步检查的患者。3.疑为风湿、肿瘤、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的发热。
皮疹
一、概述 皮疹亦称皮肤损害或皮损,是指客观存在、可通过视诊或触诊检查出来的皮肤及黏膜的病变。
二、常见病因 一般因素 外因 内因
三、临床特点 原发性皮疹
斑疹
局限性皮肤颜色变化,既不高也不凹,直径<1cm
丘疹
局限、实质、隆起性损害,直径<1cm
斑块
丘疹扩大或融合而成,直径>1cm
水疱
高出皮面、内含液体,直径一般<1cm
脓疱
内含脓液的疱,可见于脓疱疮
结节
累及真皮及皮下组织,呈圆形或椭圆形
囊肿
内含液体、黏稠物质和细胞成分的局限性囊性损害
风团
真皮浅层水肿性损害,自觉剧痒,最常见于荨麻疹
继发性皮疹:原发性皮疹演变而来。
鳞屑
即将脱落的角质层
裂隙
皮肤的线条状裂口
浸渍
角质层含水量较多后出现变软、发白、起皱
痂
创面上渗液、脓液、血液、药物、上皮细胞等混合干涸而成的附着物
抓痕
搔抓后点状或线状缺损
苔藓样变
皮肤限局性浸润肥厚,皮沟加深,皮嵴隆起,表面粗糙,似皮革样,边缘清楚,多伴剧痒
糜烂
表皮或黏膜上皮的缺损
萎缩
退行性变引起的皮肤变薄
溃疡
深达真皮、皮下组织的缺损
瘢痕
溃疡被新生结缔组织修复而形成的损害
四、诊断思路 过敏性皮肤病:接触性皮炎、荨麻疹;药疹。 伴有皮疹的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伴有皮疹的急性传染病
麻疹
颊黏膜科氏斑,自耳后出现淡红色斑丘疹,自上而下,自躯干向四肢扩展,疹退后有色素沉着及脱屑
风疹
起于面部,疹间皮肤正常,疹退无色素沉着及脱屑
猩红热
耳后起出皮疹,全身皮肤充血发红基础上弥漫性针头大小鲜红色点状红斑,压之褪色,疹退后脱皮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皮肤黏膜出现鲜红色或紫红色瘀点或瘀斑;病理征阳性
水痘
斑丘疹、丘疹、水疱、结痂“四世同堂”,皮疹向心性分布,躯干最多
伤寒
躯干出现玫瑰疹,伴有脾大,肥达反应阳性
五、处理与转诊 治疗原发疾病1.内用药物治疗: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2.外用药物治疗:“干对干,湿对湿”
急性期
糜烂渗出多,选用溶液湿敷
亚急性期
有糜烂渗液少,有结痂,选用油剂、糊剂
慢性期
角化过度、增厚,选用软膏、硬膏、乳剂
3.物理治疗冷冻治疗、激光治疗等。4.外科治疗。5.转诊 遇皮疹无法明确诊断或皮疹伴全身表现严重者如严重药疹出现大片糜烂、表皮棘层细胞松解等或皮疹经过初期治疗效果不佳者,医院就诊。
水肿
一、概述 人体组织间隙中过多液体积聚致组织肿胀称为水肿。 水肿按范围分为全身性水肿与局部性水肿; 体腔内液积聚过多称为积液,包括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和心包积液等,为水肿的特殊形式。
二、常见病因和临床特点 全身性水肿
肾源性水肿
心源性水肿
开始部位
眼睑、颜面开始
下肢足部开始
发生快慢
迅速
发展较缓慢,水肿逐步形成
性质
软而移动性大
比较坚实,移动性较小
伴随表现
伴有其他肾脏病症:如高血压、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眼底改变等
伴有心衰体征:如心脏增大、心脏杂音、肝肿大、颈静脉怒张、肝颈回流征阳性、静脉压升高等
3.肝源性水肿“土地板结”。4.营养不良性水肿“土地贫瘠”。5.其他原因:黏液性水肿、皮质醇增多症、特发性水肿、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等。局限性水肿:局部静脉回流受阻,或局部淋巴回流受阻、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三、诊断思路 伴随症状:
伴肝大者
心源性、肝源性
伴重度蛋白尿
肾源性
伴呼吸困难与发绀者
心脏病、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水肿与月经周期有明显关系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伴消瘦、体重减轻
营养不良
伴心跳缓慢、血压偏低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四、处理原则1.治疗原发病。2.对症处理,主要是利尿。3.低白蛋白血症者可输注白蛋白。4.严重水肿利尿效果不佳或不宜使用利尿剂者,可行血液透析治疗。
五、转诊指征1.水肿进展迅速,伴生命体征不稳定者。2.不明原因水肿者。3.明确病因但水肿进行性加重者。4.经治疗后水肿症状无明显好转者。
发绀
一、概述 发绀是指由于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或异常血红蛋白衍生物增加使皮肤、黏膜呈青紫色。 常发生在毛细血管丰富、皮肤较薄、色素较少的口唇、指端(甲床)等部位。
二、常见病因和临床特点1.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
中心型发绀
周围型发绀
弥漫性发绀
发绀常出现于肢体的末端
·呼吸系统疾病:因通气或换气功能障碍所致,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症哮喘等·心脏疾病:常见于心力衰竭和先天性心脏病
·静脉淤血:如下肢静脉栓塞、静脉曲张。·心排血量减少:如严重休克时,因周围血管血流缓慢及血管收缩,导致组织缺血及缺氧。·动脉供血不足
混合型发绀:中心型和周围型发绀同时存在,见于心力衰竭
2.血液中存在异常血红蛋白衍生物 一般呼吸困难症状不明显。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摄入亚硝酸盐,出现发绀,发病急、病情重,氧疗后发绀症状不减轻
硫化血红蛋白血症
特点为发绀持续时间长,可达几个月或更长的时间
三、诊断思路 病史询问:有无异常接触史。
伴呼吸困难
心肺功能严重受损
伴杵状指
病程较长,见于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
伴同侧肢体肿胀
深静脉血栓形成
伴间歇性跛行
周围动脉疾病
伴意识障碍
急性中毒、休克
查血气分析: 中心性发绀SaO2下降,周围性发绀正常。
四、处理1.针对原发病治疗,维持生命体征稳定。2.呼吸系统疾病:休息,吸氧;哮喘病人予扩张支气管药物雾化及激素治疗;气胸病人可进行闭式引流;胸腔积液患者可进行胸腔穿刺引流胸腔积液。3.有心脏解剖分流者:端坐位,休息,吸氧,必要时血管活性药物维持生命体征,考虑转诊。4.周围型发绀:局部保暖,避免应用缩血管药物,改善局部循环。
五、转诊 转诊指征如下:1.生命体征不稳定。2.发绀较前进行加重。3.考虑异常血红蛋白衍生物增加。4.发绀原因不明。
九博教育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