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气温变化较大,对于老年人和幼儿,是各种疾病的多发季节。秋季常见病有哪些?如何预防?
1.上呼吸道感染
俗称伤风感冒:秋季里,由于空气较干燥,昼夜温差大,老年人和幼儿容易伤风感冒,通常由病毒感染所致,容易通过咳嗽、打喷嚏时经飞沫传染给其他人。发病症状可有乏力、发热、流涕、咽痛、咳嗽等症状。
对策:预防应以老人和儿童为主。一旦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9-40℃,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干咳等症状应立即就医。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开窗通风。在饮食上,注意清淡饮食,多吃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如瓜果、蔬菜等。另外,每年10月份前后,是流感疫苗的预防接种季节,体质较差或有基础疾病者应积极预防接种。
2.急性结膜炎
结膜炎夏秋季节高发,传染途径多为污染的毛巾、洗脸盆、手指或其他用具等。
秋季多雨潮湿,衣物、毛巾不容易晒干,细菌容易滋生繁殖。儿童如果不注意用眼卫生,很有可能染上细菌性结膜炎。
对策:脸盆毛巾要煮沸消毒,“红眼病”分为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儿童最易中招。儿童感冒后,由于免疫力低,病毒感染易诱发“红眼病”;另外,孩子喜欢用手揉眼睛,一旦一个感染,学校孩子聚集,就易群体暴发。预防红眼病,首先要预防感冒,其次注意用眼卫生,常洗手,脸盆、毛巾一定要煮沸消毒。如果孩子眼睛出现灼热或疼痛、痒感、分泌物多、流泪、怕光、视力模糊等情况,家长一医院做检查和治疗。
3.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是小学阶段发病率最高的传染病,传染性很强,容易在学校造成暴发、流行。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从出现皮疹前1-2日至皮疹结痂为止,均具有传染性。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飞沫、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人群普遍易感。刚开始时可有发热、头痛、全身倦怠等前驱症状,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皮疹,皮疹分布呈向心性,即躯干、头部较多,四肢较少。大部分水痘可在1-2周自愈,但出现医院就诊、治疗。
对策:儿童青少年重点预防,教育孩子不与带状疱疹或水痘患者接触。一旦出现躯干、头面部多个皮疹或伴发热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一旦孩子确诊为水痘,应该立即告知班主任,并在家休息至痊愈方可到校上课。定期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水痘的最佳措施。
4.流行性腮腺炎
根据疾控部门统计数据显示,流行性腮腺炎是排名第3位的高发传染病。
流行性腮腺炎以腮腺肿痛为主要特征,常见的并发症为病毒脑炎、胰腺炎等,可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唾液传播。
对策:腮腺炎的传染性仅次于麻疹和水痘,常在学校流行。目前预防腮腺炎应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一旦出现发热、咽痛、腮腺肿大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同时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四勤一多”:勤洗手、勤通风、勤晒衣被、勤锻炼身体、多喝水。一旦孩子确诊为腮腺炎,也应该立即告知班主任,并在家休息至痊愈方可到校上课。流行性腮腺炎也可以通过接种麻腮风三联疫苗来预防。
5.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
秋季也是过敏性疾病多发季节,灰尘、花粉、螨虫、冷空气等刺激均可成为致敏因素,常见为过敏性鼻炎、哮喘发作,又称“花粉症”。表现为季节性的病状,与特定某种季节型花粉有关,或者接触动物、干草或尘埃后出现症状。
常见症状有喷嚏、咳嗽、胸部发紧或全身皮肤潮红、刺痛感以及瘙痒,严重者哮喘发作。通常急性发作,有阵发性哮鸣,咳嗽和气短,或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呼吸窘迫。
对策:应尽可能限制户外活动,尤其是接触花草或腐烂树叶、外出时可以戴口罩。注意生活细节,戒烟,避免刺激性强烈气味及生活烟雾,注意调节室内气温、湿度等,控制室内霉菌和霉变的发生,远离宠物等。对于尘螨,真菌和花粉等过敏原可选用免疫治疗,及时增添衣物、被褥,防止受凉,加强营养,重视体育锻炼。
6.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可占秋季传染病总数的60%以上。9月正值中、小学开学,成为了胃肠道疾病的高发期。
对策:预防感染性腹泻要做到:五要五不要。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半生、腐败变质及过期食品,做好餐具清洗消毒。勤洗手,避免“病从口入”,防范食源性疾病发生。对于抵抗力较低的孩子和老人,如果遇到持续发热、头痛、呕吐、大量水泻、抽搐等要及时就医。
7.鼻出血
每年秋季,由于气候干燥多风,许多孩子都容易发生鼻出血的现象。这种鼻出血数量一般都不大,也容易止住。鼻子出血前毫无预兆,好端端的孩子,又没有摔跤,鼻血就流淌出来,上医院检查不出大的毛病,这就是秋季儿童发生鼻出血的特点。
那么,秋季儿童为何容易发生鼻出血呢?
首先是因为人体鼻粘膜中的毛细血管丰富,细小而又脆弱,儿童的鼻粘膜血管更是如此。当气候干燥多风时,鼻粘膜分泌的液体挥发较快,鼻内容易结痂。大家知道,一般小孩都有挖鼻孔的不良习惯,倘若抠去结痂或挖伤血管,导致鼻粘膜的毛细血管破裂,就会发生鼻出血。
其次是秋天的气候,早、中、晚之间的温差变化较大。一会儿热,一会儿冷,鼻内毛细血管为了适应外界气温的影响,也就出现一会儿扩张,一会儿收缩的状态。由于小儿鼻内毛细血管本来就娇嫩,难以适应这种变化,这样也会导致鼻内毛细血管破裂而发生出血。
另外,秋季某些疾病的发病率也较高,比如,普通感冒、过敏性鼻炎、乙型脑炎等。由于疾病的因素,比如发烧会引起鼻腔内充血,毛细血管因高度扩张而破裂,也会发生鼻出血。遇到小儿发生鼻出血,家长们不要惊慌。病情重医院,轻者可自行处理。
在给孩子止鼻血时,千万不要仰头,流鼻血时仰头,会使血液顺着鼻道向后流到咽喉部,如果将血液咽入胃内,就会刺激胃肠黏膜,产生胃部不适甚至呕吐。正确的方法是头稍向前倾,用手指压迫鼻翼,稍微向内向上用力即可止住。有条件的可取消毒棉球或纱布一团塞进鼻孔,再用上法压迫止血,一般捏鼻5至10分钟,血就可能止住。鼻出血量大不易止时,可以用冷毛巾、冰袋等在鼻根部冷敷。
对策:预防秋季儿童鼻出血,在鼻腔干燥时,可用棉团蘸净水擦拭鼻腔,同时,也可除去结痂。饮食上不要吃辛辣上火的东西,应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并注意补充足够的水分,多喝水或清凉饮料,必要时可服用适量的维生素C、A、B2。另外,教育孩子不要用手指挖鼻孔,保持大便通畅。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