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医文化,分享江苏水生非药物调理医案,通过针、灸、刮痧、埋线等非药物调理,达到治病效果,愿更多人受益。
欢迎进无锡中医爱好群,QQ群:
总群:
2群:
3群:
前言
我一直听到这么一句话: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为人夫妻者不知医为不敬。所以,大家能接触到中医,好好学点相关的养生知识,好好学点是有用处的。学中医,学的不只是医术,而是学习中医里包含的哲学含义,学的是人和自然的一个健康的大方向。
——水生
感冒症状调理记录
感冒症状调理记录:感冒的常见症状:发烧,咳嗽,畏寒,流鼻涕,打喷嚏,鼻塞,咽痛,头晕头痛等等。中医把感冒常分成“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寒感冒表现为发热轻、恶寒重、无汗、鼻流清涕、咽部不红肿、舌淡红等。而风热感冒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轻、有汗或少汗、流黄鼻涕、咽喉肿痛、舌红等。
中医的治疗感冒思路:感冒是外感病症,属于表症,所以中医把解表去风去寒去热作为其主要的治疗原则,针灸则主要用穴:大椎、曲池、足三里。风寒常加外关和风池,风热常加印堂、合谷,有咽痛发热加少商和商阳刺,寒症多用灸,热症多用针。
大椎,本穴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督脉为诸阳之海,统摄全身阳气。
在后背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发热,疟疾,中暑,感冒,癫狂,癫痫,骨蒸潮热,盗汗,咳喘,脊背强急,项强;及肺结核,支气管炎等。向上斜刺0.5-1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曲池是人体腧穴之一,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出自《灵枢·本输》。
此腧穴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有清热解表、疏经通络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配合治疗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瘾疹、湿疹、瘰疬等病症。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为合穴,强壮保健要穴。
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深层有胫前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虚劳诸证。操作方法为直刺1~2寸。功能作用:燥化脾湿,生发胃气。主治:1.胃痛,呕吐,呃逆,腹胀,腹痛,肠鸣,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痢疾。2.咳嗽气喘,心悸气短,乳痈。3.失眠,癫狂,头晕。4.虚劳赢瘦,水肿。5.膝痛,下肢痿痹,脚气。操作:直刺1~2寸。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痢疾、阑尾炎、肠梗阻、肝炎、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心绞痛、风湿热、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肾炎、肾绞痛、膀胀炎、阳痿、遗精、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休克、失眠等。
外关穴为人体手少阳三焦经上的重要穴道。外关。外,外部也。关,关卡也。
该穴名意指三焦经气血在此胀散外行,外部气血被关卡不得入于三焦经。本穴物质为阳池穴传来的阳热之气,行至本穴后因吸热而进一步胀散,胀散之气由穴内出于穴外,穴外的气血物质无法入于穴内,外来之物如被关卡一般,故名。临床常用于治疗偏头痛、高热、神经性耳聋、肋间神经痛、落枕、急性腰扭伤等。配太阳、率谷主治偏头痛;配足临泣治疗耳聋、目痛、颊肿、项强、肩痛;配后溪主治落枕;配阳池、中渚主治手指疼痛、腕关节疼痛。
风池,出《灵枢·热病》。属足少阳胆经。足少阳、阳维之会。
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布有枕小神经分支和枕动、静脉分支。主治头痛,头晕,伤风感冒,鼻渊,鼻衄,目赤肿痛,迎风流泪,夜盲症,耳鸣,耳聋,颈项强痛,落枕,荨麻疹,丹毒,及神经衰弱,癫痫,高血压,甲状腺肿,电光性眼炎,视神经萎缩等。向鼻尖方向直刺0.8—1.2寸。
印堂是人体腧穴之一,出自《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属于经外奇穴。
此腧穴位于人体额部,在两眉头的中间。有明目通鼻、宁心安神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配合治疗失眠、头痛、鼻渊等病症。印,泛指图章;堂,庭堂。古代指额部两眉头之间为“阙”,星相家称印堂,因穴位于此处,故名。在人体前额部,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仰靠或仰卧位取穴。因腧穴部位多有神经分布,故不宜自行针灸。功能作用:明目通鼻,疏风清热,宁心安神。主治病证:头痛,眩晕,失眠,结膜炎,睑缘炎,鼻炎,额窦炎,鼻出血,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子痫,高血压、小儿惊风等。针刺:提捏穴位局部皮肤,采用与皮肤成15°角的平刺法,方向有三种:①向下平刺0.5-0.8寸,使产生局部胀重针感或往鼻部放射,此法多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②向上平刺0.5-0.8寸,使产生局部胀重针感或往头顶部放射,此法多用于治疗前额痛或急性腰扭伤;③向左或右平刺0.3-0.5寸,此法多用于面肌麻痹、头痛、眼部病症等。也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艾条悬灸(多用温和灸或雀啄灸)5~10分钟,或隔姜灸3~5壮。按摩:用拇指和食指、中指的指腹点按。
合谷,出《灵枢·本输》。别名虎口。属手阳明大肠经。原穴。
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或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而有桡神经浅支,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并有手背静脉网,近侧为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主治发热,头痛,目赤肿痛,鼻衄,血渊,咽喉肿痛,齿痛,耳聋,面肿,口眼㖞斜,中风口噤,热病无汗,多汗,消渴,黄疸,痛经,经闭,滞产,等。直刺0.5—0.8寸。
少商穴,此穴为肺经井穴,是人体肺经最末的一个穴,属手太阴肺经。
位于手指,拇指末端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主治:咽痛喉肿、中风、中暑、昏厥、发热、癫狂、癔病等证;操作方法为向腕平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此穴一般不灸.
商阳穴,手阳明大肠经起于商阳穴,别名绝阳,为手阳明大肠经的井穴。
商阳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主要治疗耳聋,齿痛,咽喉肿痛,颌肿,青盲,手指麻木,热病,昏迷等疾病,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另外中医有一穴叫“感冒一针灵”,即对于鼻塞头晕咽痛等症,用液门透中渚,强刺激,常有下针即感冒症状明显缓解、甚至一次即愈的功效。液门,五输穴之一,本经之瀛穴,五行属水。
在手背部,第四、五指间赤白肉际处.取穴:微握拳,掌心向下,于第四、五指间缝纹端,即赤白肉际处取穴。功能:清头目,利三焦,通络止痛。针刺法:刺法:1、直刺0.3-0.5寸,局部胀痛,可扩散至手背。2、针尖略向上,不断运针,针感可沿三焦经脉循行向上至肘。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中渚,五输穴之一,本经之输穴,属木。
中渚穴在手背,第四、五掌骨小头后缘之间凹陷中,当液门穴直上1寸处。穴下为皮肤、皮下筋膜、手背深筋膜、第四骨间背侧肌,主治: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喉痹舌强等头面五官病证;热病,肩背肘臂酸痛、手指不能屈伸。 刺法:1、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并有麻窜感向指端放散。2、向上斜刺0.5-1.0寸,其酸胀感可向腕部放散。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穴解:大椎是督脉的要穴,有宣阳和阴、解表退热的作用,曲池是大肠经合穴,和肺经相表里,有疏风解表退热之功,足三里穴为胃经合穴,有强壮益气、提高免疫力,促进气血运行和机能恢复。外关和风池为驱风散寒、清肺解表。印堂和合谷及少商则能疏散风热、清利肺气,多数一次减轻,两三次即愈。
学习中医文化,收获身心健康。
——水生寄语
编辑者:轩轩
扫码儿童会患白癜风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比较专业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