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冬春交替,天气多变,好多小朋友都“中招”了。春季万物复苏,许多细菌、病毒等也“跃跃欲试”,所以春天也是许多疾病的高发季节,而健康防御系统还未完善的儿童是“易感人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对付春季多发病、常见病的“上上策”,小编在此整理了春季小儿常见病的预防指南,一起来看看吧!
春季疾病大致可分三类
呼吸道疾病:包括过敏性和感染性疾病,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流脑及哮喘、感冒等,还有可能直接引发其他系统的严重病变,如并发脑膜炎、胰腺炎、睾丸炎、心肌炎、败血症等。
过敏性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哮喘、接触性皮炎、湿疹以及过敏性紫癜等。这类疾病一方面与小儿自身的体质有关,另一方面与春季弥散于空气中的易引起过敏的粉尘(如花粉)有关。
维生素缺乏症:春季水果和蔬菜品种较少,易使正在生长发育的孩子出现维生素B、C缺乏症。其中缺乏维生素B易引起消化不良、口角炎、舌炎等疾病,缺乏维生素C可致下肢肿胀、疼痛及齿龈出血。另外,春季也是小儿佝偻病的多发时期。
春季小儿常见疾病及预防
感冒
感冒是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表现。感冒可由病毒引起,很容易在孩子之间传播。主要症状包括流清水样鼻涕、轻度发热、食欲下降、咽喉肿痛、嗜睡、淋巴腺轻度肿大等。如果没有并发症,典型的感冒症状在3~4天内就会逐渐消失,通常不需要看医生。
护理
轻度发热时,可进行物理降温;鼻子不通气时,可用水汽熏蒸,防止鼻腔分泌物更加黏稠。
保证充足的睡眠,可以增强体质。
尽量少去公共场所,远离感冒患者,避免交叉感染。
房间内要保持空气流通,保持适当的温度、湿度。
咳嗽
咳嗽也是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表现。如果孩子在咳嗽时伴有发热、易激惹或呼吸困难,很可能是感染引起的,感染的部位不同,咳嗽的声音也有所区别。
护理
多休息,多喝水,增加室内的湿度。
如果咳嗽是由暂时的刺激(如室内的灰尘)引起,应避免这种刺激。
如果咳嗽非常剧烈,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
在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时,咳嗽是一种保护性机制,可将呼吸道黏液清除,如果不是特别严重的话,一般没有必要抑制。
哮喘
许多原因都可以导致哮喘发作,但5岁以下孩子哮喘的最常见原因是病毒性感染造成支气管黏膜发炎并刺激周围的平滑肌。孩子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引起哮喘发作时,主要表现为咳嗽。
护理
让孩子远离过敏原,如花粉、尘埃、烟雾、某些宠物或食物等,尽量减少哮喘的发作。
如果孩子有过敏史或家里人有过敏史,在春季更要特别留意,出医院检查。
荨麻疹
如果孩子的身上出现红色的凸起斑片,且斑片的中心为白色,他就可能患了荨麻疹。这种变态反应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通常情况下,荨麻疹可在几小时内从身体的一个部位消失,再在身体的另一个部位出现。
护理
对瘙痒的部位进行冷敷,可以缓解症状。尽量不要用手去挠,以免发生感染。
避免凉风刺激,以免加重病情。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不要吃刺激性过强的食物,如生葱、辣椒、生蒜等。
结膜炎
如果孩子的眼白发红,他可能是患上了结膜炎,也叫红眼病。通常表现为发痒、流泪、分泌物增加。
护理
不要用热水清洗眼睛,以免损伤眼角膜。
应勤洗手,避免与家人混用毛巾。
不要擅自滴眼药水,因为其中可能含有抗生素等成分。
注意个人卫生,尤其要改掉乱揉眼睛的习惯。
鼻出血
孩子在春季发生鼻出血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季节。而且,这种鼻出血多呈突发性。如果鼻出血的情况不是非常严重,几分钟后就可以止住。如果不能止血,医院请医生处理。
护理
多吃一些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水果、蔬菜,多喝水。
适当增加卧室中的湿度,保持孩子鼻腔黏膜湿润。
家长应帮助孩子改掉抠鼻孔的不良习惯。
腮腺炎
以春季为发病高峰。发热(有时可不明显),腮腺部肿痛,一般先见于一侧,大多在1-2天后对侧也肿大。多数一周内可痊愈。
护理
宜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多饮水。
不要吃酸性食物,因为酸性食物可加重疼痛。
腮腺肿胀部位可采取局部冷敷,减轻疼痛和肿胀。
无并发症的孩子无需就医,只需在家中隔离护理,到腮腺肿大完全消退为止。若发现有高热不退、呕吐频繁、头痛、精神萎靡、嗜睡,要警惕并发脑膜脑炎,医院诊治。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简称“流脑”。具有较强的传染性,6岁以下患病率尤高。流脑季节性明显,3-4月是发病高潮。潜伏期多为2-3天,最长可达1周。其特点是起病急,突然发热,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皮肤瘀点及抽搐、颈部僵硬等异常症状。严重的可在数天内死亡,或留下脑性瘫痪、脑积水等后遗症。
护理
饮食宜给予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要保证充足的水分,尤其是服用磺胺药物的宝宝要多饮水。
保证房内空气新鲜。
脑膜炎双球菌对磺胺类与青霉素类抗生素相当敏感。经过抗感染和对症治疗,可在1周后逐渐痊愈(具体请遵医嘱)。
猩红热
高发于冬末春初的急性发疹性传染病,此病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而以2-10岁幼儿为最高。(1)轻型:发热不高,有咽炎,出疹期短,皮疹少而稀,往往未引起注意而自愈;(2)中毒型:病势发展迅速,突然高热,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常有惊厥、昏迷、呕吐、烦躁不安,有时可迅速出现休克。皮疹很快遍及全身,且常有出血点。(3)脓毒型:较中毒型症状更重,患儿有高热、烦躁不安,咽峡炎加重等症状,但此类患儿极少见。
护理
应注意阳光充足和空气新鲜,保持安静,供给充分营养和水分。
注意口腔卫生,每次饭后漱口。要加强皮肤护理,如剪指甲以防抓破皮肤。
手足口病
是一种儿童传染病,4-7月是高发期,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护理
患者应多喝水和有充足休息,同时可采用对症疗法,以缓解发烧和口腔溃疡引起的痛楚。
预防手足口病,要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
要讲究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饭前便后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咽峡炎
是发生在咽峡部位的急性炎症,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咽炎。咽峡炎可由细菌、病毒及其他病菌引起,表现为咽痛、咽干、异物感、疱疹、溃疡等,与急性扁桃体炎症状类似。
护理
保证充足的睡眠,随气温及时增减衣服。
坚持锻炼身体,提高机体抵抗力。
多饮水,加强营养,避免挑食及熬夜,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