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如果孩子的营养跟不上,那么可能就白搭了。说起长高,不少妈妈第一反应就是补钙。虽然钙质对孩子骨骼生长无可替代,不过要知道孩子的生长快,新陈代谢旺盛,活动量大,光是补充钙质那自然是不够的,他们还需要蛋白质、糖类、脂肪、矿物质、维生素和水。
当然,营养来自饭菜。一日三餐的青菜、米饭、肉片都包含着孩子发育的巨大能量。在冬转春的时节里,妈妈们可要好好安排宝宝的膳食,为其发育做足营养储备。
助高食材一:奶制品
代表食物:牛奶、奶酪、酸奶
奶类是一种营养丰富的理想食品。每克牛奶含热能70.5千卡、蛋白质3.4克、脂肪3.7克及维生素B2、维生素A等。牛奶中的蛋白质具有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各种氨基酸。消化率在98%以上。克牛奶中钙含量有毫克,且容易吸收,是人体钙质最好的来源。
除了牛奶,奶酪、酸奶也是补钙的优质选择,可以换着给宝宝喝。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含乳饮料并不入选此范围,因为含乳饮料主要成分是水,要用来补钙还差远呢。
推荐食谱:奶酪鲜蔬泥
食材:黄瓜40克、虾仁40克、鸡蛋黄1个、奶酪20克、橄榄油少许、姜汁少许
做法:
1、虾仁去泥肠,洗净。
2、虾仁剁成泥,加姜汁腌制10分钟。
3、黄瓜洗净去皮,磨成泥后盛入小碗中,将小碗敷上保鲜膜,入蒸锅蒸制8分钟。
4、熟鸡蛋黄用小勺碾成末,备用。
5、炒锅内倒入橄榄油烧热,放入虾泥煸炒至熟后盛出,将备好的黄瓜泥、虾泥、熟鸡蛋黄末和奶酪一起放入碗中混合,搅匀即可食用。
助高食材二:豆类及豆制品
代表食物:大豆、豆腐、豆腐干
大豆是目前蛋白质含量最高、质量最好的农作物。人体自身不能合成而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8种必需氨基酸,除甲硫氨酸较少,其余的氨基酸大豆均含量丰富,特别是赖氨酸含量较高。这种氨基酸含量较充足、组成又较全面的蛋白质,叫做优质蛋白质。
推荐食谱:黄豆红米糊
食材:黄豆半量杯、红米1量杯、水1升、糖适量
做法:
1、黄豆泡一夜。
2、将黄豆与红米一起淘洗净。
3、将黄豆和红米倒入搅拌机中搅拌均匀加糖调味,滤渣即可。
助高食材三:动物性食品
代表食物:蛋、肉、鱼
鱼、禽、蛋、瘦肉等动物性食物是优质蛋白质、脂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良好来源。动物蛋白的氨基酸组成更适合人体需要,而且赖氨酸含量较高,有利于补充植物蛋白中缺乏的赖氨酸。肉类中铁的利用较好,鱼类特别是海产鱼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有利于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
推荐食谱:木瓜带鱼
食材:鲜带鱼克、生木瓜克、葱、姜片、醋、盐、酱油各适量。
做法:
1、将带鱼宰杀洗净,切成段。
2、生木瓜洗净,去皮和核,切成块。
3、将锅置火上,加入清水适量,放入带鱼、木瓜块。
4、随后加入葱、姜片、醋、盐、酱油,煮熟即可。
本文内容来源:太平洋亲子网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你家孩子总感冒?花五个小时儿科排队不如看完此文!年轻的父母时常感叹:现在的孩子为什么如此弱不禁风容易感冒?这个问题已经成了目前很多家长最为纠结、最头痛的问题。如果能够真正明白了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真正病机,能够采取合理、安全、有效的绿色方法治疗,很多孩子可以避免遭受抗生素和激素的戗伐。
小儿上呼吸道反复感染,作为家长该怎么办?秋冬时节,天气寒冷,是一年中感冒频发、儿科门诊爆满时。医院近日已经是人头攒动车水马龙,蔚然成为一道中国医疗市场的一大奇观。孩子反复发热、咳喘,特别是夜半子时的反复发热、咳喘,更是让做父母的倍感揪心、备受折磨。医院的儿科住院病房到处都是人满为患。家长们带医院医院儿科,医生常常忙于抽血化验、拍摄胸片等相关检查,然后就是给孩子反复的静脉输液或大量的口服西药,孩子痛苦哭闹,家长焦燥不安。年轻的父母时常感叹:现在的孩子为什么如此弱不禁风容易感冒?这个问题已经成了目前很多家长最为纠结、最头痛的问题。如果能够真正明白了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真正病机,能够采取合理、安全、有效的绿色方法治疗,很多孩子可以避免遭受抗生素和激素的戗伐。拿小儿扁桃体炎这个疾病来说,中医称之为“乳蛾”。多反复发作,久则导致扁桃体腺样肥大或者是慢性扁桃体炎的形成。扁桃体在人体的咽喉部,而咽喉部是肺胃的门户,通俗的讲扁桃体就象是小区门口的保安,它是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它的病变主要还是人体感受外邪以及人体内部出现了问题的结果,特别是肺、胃的问题。导致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三个:01体质婴幼儿及学龄前期儿童均属于稚阴稚阳之体,大部分婴幼儿刚进入断奶期,自身调节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学龄前儿童刚刚踏入学前班的校门,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都处在调整阶段,此时正是自身抵抗力最薄弱的时候,所以此时是最容易发病的时期。02衣着长期以来大多数家长对于孩子都是生怕冻着,所以气候稍微有点变化就马上添加衣物,过分的保暖。因为“肺为娇脏”最容易受邪,加之小儿本为纯阳之体,过分保暖使得体内的郁热来不及发散,最终导致造成肺热壅盛,长期热郁在肺,如果稍微感受外界的风寒邪气,导致腠理毛孔闭塞。肺热长期郁滞本来还可以从皮肤散热,当毛孔腠理因外邪而闭塞不能宣通的时候,郁热只能走咽喉这个唯一的通路了,由此扁桃体炎就产生了。这个时候,当务之急不是去清热解毒,而是应该把通路打开,让热邪有一定的出路,在解表开窍的同时适当加一点宣泄肺热的药物,孩子症状就会马上得到痊愈。03饮食家长随意或过多给小儿进食各种食物及补品。小儿稚阴稚阳,食、疗皆宜清淡,且应循序渐进,温补之品常致燥热内生,腻补之品则有碍脾胃,补益太过,过犹不及。常致小儿消化不良,导致胃肠积滞,积滞日久郁而化热,甚则带来其他如性早熟等副作用。另外,就是任由孩子大量进食生冷食物、饮料及反季节食品。这些寒凉或者反季节的食品戗伐脾胃,损伤胃阳,造成胃中留有寒饮,稍有不慎外邪即可引动胃中伏饮,出现外寒内饮的咳喘证。这些情况虽然是不同的病因但会造成同样的结果,就是扁桃体炎的发生。04错误的治疗如果是郁热导致的扁桃体炎,大量苦寒泄热的药物,同样可以把扁桃体炎控制,但是这是一种压制、对抗的结果,如果通路没有打通,内热只是暂时的消退,时机成熟了,它还会再次复燃,这就是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根本原因,以至于临床上有一种孩子被定名为“复感儿”。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屡见不鲜,也一直是困扰很多家长和父母最头痛的问题。而且这类孩子在不正确的反复治疗中,由于长期应用无论是西药的抗生素、激素类药物,还是大量苦寒药物的所谓中医治疗下,都会是朝着一种情况发展,那就是阳气越来越虚,内热越来越重。这类孩子差不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容易感冒、经常咽痛、口唇特别红、大便头干、手心、脚心汗多、有些还会出现晚上盗汗比较重的情况。小儿患上呼吸道感染后,过分依赖西医输液疗法治疗,诸如此类比比皆是,国人早已习惯热衷于抗生素、激素、维生素等常规治疗。认为西医西药的雾化吸入、输液、灌肠等治疗方法快捷而速效,这些治疗方法俨然已成为儿科治疗的一大法宝。殊不知就是因为这种错误的治疗理念导致了目前儿童体质越来越差,身体素质每况愈下,令人堪忧!特别是不加辨证长期大量的应用抗生素、激素类药物,其导致的后果是过分的攻伐,扼杀了小儿的阳气,久而久之会出现一组矛盾的症状,阳虚与肺热并存。大量的输液及抗生素应用导致的后果是损伤里阳,以至于不能温化寒饮,出现小儿嗓子里老是有痰,出现痰喘鸣的症状,其实这是中医经典书籍《金匮要略》所谓的“寒饮”。因为体质没有改善而单纯的输液应用抗生素,虽然暂时的缓解了肺热的症状但是其结果最终导致的是阳虚留饮体质的形成,以至于导致上呼吸道感染遂愈遂发,愈演愈烈,反复不愈。目前不仅是西医在这样治疗,一大部分的中医何尝也不是如此呢?一看到血象高或者是化验值超标,就会用大量的苦寒类中药堆砌成一个所谓的中药处方,还美其名曰:清热解毒,抗菌消炎,而且还经常是中西医结合。一个小儿扁桃体炎动辄就数十味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的药物,这与西医的抗生素其实没有多大的区别,都是在与疾病对抗,想办法除恶务尽。说实话这是目前中医现状的一种悲哀。这是因为中医缺失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结果。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寒总之,造成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原因主要在于家长养儿育儿的很多误区及不规范的中西医治疗所造成的,元代著名儿科医家曾世荣在《幼科新书》中曾讲到: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寒,但愿人皆依此法,自然诸疾不相干。这是老祖宗留下的育儿真经!不过这些早已经被时尚的现代人弃如蔽履。经常给宝宝穿着过多,使宝宝稍一活动,便浑身出汗不止,比别的宝宝更易着凉;冬季出外活动少,使宝宝对寒冷及气温的适应能力差,如同温室里的花朵一样不耐风寒,一遇气温变化,或遇他人感冒便一染即病,病后又容易反复复发;宝宝感冒后,医生用药不当,过多地服用发汗、解表、清热、解毒等药物,结果导致宝宝身体正气被耗损,抵抗力下降,由此而引起反反复复地感冒。所以常让孩子保持三分的饥饿感,会增加孩子的食欲,让孩子有足够的胃气。常让孩子保持几分的寒意,会更加激发孩子的阳气,让孩子充满勃勃生机!
小儿上呼吸道反复感染怎么治疗?中医辨证治疗:分为急性期和缓解期,可以根据患儿的症状进行判断。
急性期:
属于寒包火的症状如下:无汗,发热、干咳少痰,咽部红肿,咽痛,口唇深红,大便干结等,应用麻杏石甘汤加减。
组成:麻黄、杏仁、甘草、石膏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属于外寒内饮的,症状如下:流清涕,咳喘、喉中痰鸣、舌苔白腻、应用小青龙汤加减。
组成:麻黄、芍药、细辛、炙甘草、干姜、桂枝、五味子、半夏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属于食积不化的,多由于饮食不节所致,大致症状如下:发热、咳喘、大便泄泻、臭如败卵、恶心呕吐等,应用小儿保和丸加减治疗。
组成:山楂(焦),六神曲(炒),半夏(制),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炒),麦芽(炒)功用:消食,导滞,和胃缓解期所谓的“复感儿”大多具有一些典型的体征如:纳差、厌食、面色多恍白或者青黄、口唇深红,大便干结等脾虚不运及肺热的体征,多是一种恶性循环的发展过程。脾虚导致土不生金,肺气不固。肺气不固易致外感,外感后再大量的口服或者静脉给予苦寒类的西药或者中药,影响脾胃的运化,就会更加加重脾虚的形成。所以缓解期的治疗多从运化中焦脾胃入手,如应用参苓白术散、苓桂术甘汤、四君子汤、玉屏风散等方剂加减。
小儿上呼吸道反复感染如何预防?真正想彻底摆脱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困扰,必须坚持预防为本的原则,注重传统中医的养儿观念,在春秋换季的时候,避免过快的更换衣服,特别是从秋天开始,就尽量少穿衣物,不要过早的加衣添被,饮食清淡不要过食生冷和滋腻之品,让孩子顺应自然气候的变化,少吃反季节的食物。适量的室外活动及锻炼。如有伤风感冒之类,可以试着用中医方法治疗,例如小儿推拿、针灸、中药等治疗方法,尽量减少输液治疗的次数。只有如此才能还孩子一个健康的体魄,也可以让家长少一分牵挂和担忧。功夫在平时今天以小儿扁桃体炎为例,目的就是想让众多的家长能明白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其实造成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家长们长期以来受错误的育儿观念误导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因为儿童的饮食起居、吃喝拉撒一直是家长在主导着,只有家长们清楚了这些生活上的误区,才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儿童受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危害。所以说真正的中医不应该只是着眼于病名去疲于应付疾病。而是针对社会,大力的宣扬正确的养生理念,让家长真正的清楚得病的原因,然后彻底改变过去的错误理念,防患于未然,让家长们走出这些育儿的误区,还孩子一个健康的体魄。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治愈,这样才是中医治病的根本目的。
延伸阅读I别再把保婴丹、猴枣散当成儿童万能药了!现象:孩子感冒肚屙都吃保婴丹
在广州,只要是有小孩的家庭,几乎没人不知道保婴丹和猴枣散,很多家长甚至孩子尚未出生就已经买好了几盒保婴丹和猴枣散,以备不时之需。在众多品牌的保婴丹和猴枣散当中,尤其以香港一家老字号药厂生产的最受欢迎。宝宝感冒、发烧吃保婴丹,如果还有点咳嗽就再吃猴枣散,宝宝打个喷嚏、留点清鼻涕,吃保婴丹,甚至孩子晚上睡得不安稳、吃饭胃口不好,也吃保婴丹。
近年来,受广东妈妈的影响,保婴丹和猴枣散在全国各地也“红”了起来,记者在淘宝网上一家皇冠店内看见,根据销售记录,由该店从香港代购的保婴丹,30天内就卖出了盒,买家来自全国各地,最远的有甘肃兰州。
记者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的方式对10位妈妈进行了一个小调查,她们孩子的年龄均在1岁~6岁之间。结果显示,无论是外地人还是本地人,都曾经给孩子服用过保婴丹或者猴枣散,按照她们的使用经验,一般是宝宝有流鼻涕和打喷嚏等感冒的前兆就服用保婴丹,而如果孩子咳嗽则服用猴枣散。此外,有些妈妈还会用保婴丹对付宝宝胃口不好、拉肚子、晚上睡觉不安稳等问题,甚至有些人只要觉得宝宝“热气”就会喂保婴丹。
然而,在接受记者采访的这十位妈妈中,对保婴丹和猴枣散成分“了解”或“非常了解”的人不足一半,而剩下的一半妈妈中,尽管能说出保婴丹和猴枣散中的主要成分,例如牛黄、麝香、防风、猴枣等,但对于这些中药的性质却一知半解。
至于保婴丹和猴枣散其实是两种成分和功效都非常接近的药,妈妈们更是“蒙茬茬”,她们中的很多人甚至经常两种药混着给孩子吃,因为按照她们的理解和朋友间口口相传的经验,保婴丹是对付感冒发烧的,而猴枣散则擅长咳嗽,所以如果孩子既有感冒又有咳嗽,那就得双管齐下。
质疑:药性苦寒易伤脾胃
针对妈妈们对保婴丹和猴枣散的盲目崇拜,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廖若莎近期在专业刊物上撰文指出,保婴丹和猴枣散这两种中成药的药性非常寒凉,清热化痰力猛,如果动不动就给孩子服食,可能造成脾胃虚弱,影响生长发育。
对此,广州中医院药剂科副主任中药师邱振文认为,保婴丹和猴枣散确实是两种历史悠久而且疗效确切的中成药,“药物本身没错,守护宝宝健康上百年,立下了汗马功劳,但问题是很多家长的在用药的时候违反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
邱振文告诉记者,保婴丹和猴枣散的配方其实很接近,两者都有麝香、牛黄、全蝎,其中猴枣散中还因为添加了猴枣而卖得比较贵。“这些中药的性质都很寒凉,其中猴枣散是猿猴的胆结石,原产于印度和东南亚,真正的猴枣比牛黄还寒凉。尽管这两类药的配方中也有一些药性偏温的药材,但总体来说还是以寒凉的药材为主。”
从中医的角度来讲,感冒有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之分,咳嗽也有热咳和寒咳的区别,而根据保婴丹和猴枣散的药性,前者应该用于发高烧和风热感冒,而后者则应该用于支气管炎、肺炎及哮喘等有里热实证的患儿,简单来说针对的都是中医所说的“热证”。
因此,如果是风寒感冒或由风寒感冒引起的咳嗽服用了这两类药的话,无异于雪上加霜,反而会加重孩子的病情。
至于有些家长把保婴丹给孩子当作“开胃药”来吃的做法,邱振文分析说,保婴丹并没有健脾开胃的成分,不过其清热功能对湿热引起的消化不良会有一定作用。但如果孩子胃口差是由其他原因引起的,那么经常服用药性寒凉的保婴丹,反而会使孩子脾胃受损,消化能力减弱。
“孩子胃口不好到底是什么原因,需要家长仔细观察孩子的表现,例如有没有舌苔增厚、大便秘结等症状,并结合中医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才能下结论,而不是靠想当然就胡乱给孩子用药。”
温馨提醒:中医讲究辨证用药,用药前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中医小儿推拿,即看即会!做宝宝的“私人医生”![位置]在尾骨端。
[操作]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
[功用]调理大肠,消炎,止泻通便。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遗尿。
[位置]在第3胸椎棘突下缘(第3胸椎与第4胸椎间)旁开1.5寸,属足太阳膀胱经。
[操作]用两拇指或用示、中二指揉两侧肺俞,称揉肺俞;用两拇指分别自肩胛骨内缘从上向下推动次,称分推肺俞,或称分推肩胛骨。
[功用]益肺理气,止咳化痰。
[主治]发热,咳喘以及一切呼吸道疾患
[位置]自大椎至长强呈一直线。
[操作]自上而下作直推,称推脊;用捏法自下而上称为捏脊。捏3~5遍,每捏3下再将背脊皮提1下,称为捏三提一法。
[功用]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具有强健身体的功能。
[主治]发热、惊风、夜啼、疳积、腹泻、呕吐、腹痛、便秘等
[位置]肚脐旁2寸(约一指)的地方,左右各一个。
[操作]用食指和中指分别点按在两侧的天枢穴,轻轻的按揉,揉50~次。
[功用]天枢为大肠之募穴,能疏导大肠,理气消滞。临床上常用治疗消化系统疾患。
[主治]腹泻、腹胀、腹痛、便秘,消化功能紊乱
[别名]腹。
[位置]在中脘穴与两胁下之软肉处。
[操作]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分腹阴阳;掌或四指摩称摩腹。
[功用]健脾和胃,理气消食。
[主治]腹痛,腹胀,肠鸣等消化系统疾患。顺时针摩腹可通便,逆时针摩腹可止泻
[位置]在胸骨上,两乳头连线之中央,属任脉
[操作]中指端揉称揉膻中;两拇指自穴中向两旁分椎至乳头名分推膻中
[功用]膻中为气之会穴,居胸中,推揉膻中能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胸闷,呕吐,气逆,咳喘,痰鸣等症
[位置]在前臂尺侧,自肘关节至腕横纹呈一条直线。
[操作]用拇指面或示、中指面自肘推向腕,称退六腑或推六腑。
[功用]清热,凉血,解毒。
[主治]一切热证。高热,口渴,惊风,咽痛,鹅口疮(口腔舌上满布白色糜点,形如鹅口),腮腺炎,大便干燥等
[别名]外一窝风。
[位置]在手腕背侧,腕横纹中央。
[操作]指端揉,称揉一窝风。
[功用]揉一窝风能温中行气,止痹痛,利关节。
[主治]一切腹痛,伤风感冒,关节痹痛,急慢惊风
[位置]在掌心中央,握拳屈指时中指、无名指所指处中间,即是劳宫穴。
[操作]用中指揉,称揉劳宫。揉-次。
[功用]左揉发汗,右揉泻心火,除烦躁。
[主治]发热、烦渴、目疮、齿龈糜烂、虚烦内热等
[位置]在中指甲根两侧赤白肉处,桡侧称左端正,尺侧称右端正。
[操作]用拇指甲掐或拇指罗纹面揉称掐、揉端正。
[功用]掐右端正治呕吐及鼻出血;掐左端正有升提作用,主要用于水泻,痢疾等症。
[主治]鼻出血,惊风,呕吐,泄泻,痢疾
[位置]在中指指甲根正中下一分。
[操作]拇指甲掐,称掐老龙。
[功用]开窍醒神,退热。
[主治]突然昏厥,虚脱气闭,心火实热,急惊风
[别名]鱼际交。
[位置]在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
[操作]用指端揉,称揉小天心;拇指甲掐,称掐小天心;以中指尖或屈曲的指间关节捣,称捣小天心
[功用]揉能清热镇惊,利尿,明目;掐捣能安神镇惊。
[主治]惊风,抽搐,烦躁不安,夜啼,小便赤涩,目赤肿痛,痘疹欲出不透等
[位置]掌侧腕横纹。又称大横纹。桡侧(拇指侧)为阳池,尺侧(小指侧)为阴池。
[操作]两拇指自掌侧腕横纹中央(总筋穴)向两旁分推,称分推大横纹,又称分手阴阳、分阴阳。
[功用]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行滞消食。
[主治]寒热往来,腹胀、腹泻、呕吐、食积、烦躁不安
[位置]手掌面大鱼际平面。
[操作]用拇指按揉板门称为揉板门,顺时针、逆时针都可以。从腕横纹推向拇指根称为横纹推向板门,可以止吐。反之,称为板门推向横纹,可以止泻。
[功用]健脾和胃,消食导滞。治疗乳食停滞,食欲不振。
[主治]食积、腹胀、食欲不振、呕吐、腹泻、暧气等。
[位置]在手背,五指第1指间关节处。
[操作]用拇指指甲掐,称掐五指节,掐5~20次;用拇、食指揉搓称揉五指节,揉~次。
[功用]掐或揉五指节能镇惊安神,祛风痰,通关窍,掐五指节主要用于烦躁不安。
[主治]惊惕不安,惊风抽搐,咳嗽痰多,腹痛等。
(四缝)
[位置]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操作]小儿四指拼拢,从食指横纹推向小指横纹,为推四横纹。用拇指甲掐,为掐四横纹。
[功用]退热除烦,散结行气,和气血。治疗腹胀,疳积,不思饮食等症。
[主治]腹胀、疳积、消化不良等。
[位置]在掌面示、中、环、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
[操作]以拇指甲掐,称掐小横纹;拇指侧推,称推小横纹。
[功用]开胸散郁,化痰涎。
[主治]气管炎,百日咳,肺炎以及一切呼吸道疾患
[位置]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
[操作]用中指或食指按揉,称揉掌小横纹。
[次数]~次。[功用]清热散结、化痰止咳。
[主治]常用于痰热喘咳、口舌生疮,顿咳,流涎等症,为治疗百日咳、肺炎的要穴,对婴儿流涎剧烈者,亦有良效
[位置]在小指顶端。
[操作]以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称揉肾顶
[功用]揉肾顶能收敛肾气,固表止汗。
[主治]自汗或盗汗(白天或夜间汗多),解颅(指囟门应合不合)等。
[位置]在大椎与肩峰连线之中点,肩部筋肉处,属足少阳胆经。
[操作]用拇指与示中二指对称用力提拿肩井,称拿肩井,一般提拿5次;用指端按肩井,称按肩井,一般按两分钟。
[功用]发汗解表,补益气血。
[主治]感冒,昏厥,上肢活动不利等
[位置]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示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或用汤匙蘸水自上向下刮。
[功用]降逆止呕,祛风散寒。
[主治]呕恶,项强,发热,惊风,咽痛等症
[位置]鼻翼旁五分,鼻唇沟中。
[操作]用食、中二指揉,称揉迎香。
[功用]鼻塞不闻香臭时,按之可以通利鼻窍,使香臭得闻,所以命名为迎香。
[主治]鼻塞流涕。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