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秋天易上火,吃对这些东西帮你轻松防秋

“夏热”仿佛一夜间变成了“秋燥”。处暑过后,秋“意”渐浓。在很多人心里,秋天不冷不热,是个很惬意的季节。可俗话说是“多事之秋”,其实秋天对于人体健康来说,是个值得警惕的疾病多发季节。

尤其是“秋燥”症,让绝大多数人都“难逃罗网”。“秋燥”不仅使人感觉不舒服,而且还会诱发许多感染性疾病,如感冒、疖肿、鼻炎等,如有基础疾病者,还易引发、加重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道疾病。

因“干”成害

入秋之后,医院门诊的咽痛、干咳、鼻出血、口腔溃疡、皮肤瘙痒的患者渐渐增多。中医讲究“天人合一”,人的健康状况也是顺时应季的。夏天人们流汗过多,人体内各组织水分都不足。到了秋令时节,气候干燥,更易造成津液缺乏、损阴伤肺。这就是“秋燥”,主要是因“干”成害。

“秋燥”的主要症状

1声音沙哑

秋燥咳嗽最要命。咽喉部位是最容易判断身体是否干燥的地方。症状较轻的会出现声音嘶哑,喉咙疼痛以及口腔溃疡等症状;有些人会咳嗽,声哑气喘不停,特别容易于夜晚发作,进而无法安心入睡;还有些体质差的人会将这种秋咳持续入冬,或转变为慢性支气管炎等严重症状。

2鼻敏感

中医认为,鼻子敏感多为肺虚所致。鼻黏膜在秋天很容易干燥,而一旦干燥,又用手指去挖,由于鼻黏膜附着丰富毛细血管,越干燥,挖鼻孔的行为越为频繁,最终会导致鼻子出血。还有些人的表现是不停地流鼻涕打喷嚏。

3皮肤干燥

皮肤在干燥的环境下特别容易干燥、瘙痒甚至皲裂。如果经常性挠皮肤、抓痒甚至舔舐嘴唇,说明肌肤已经丧失水分了。

4惊厥

一些身体免疫力不太好的人则会心神不宁,甚至会出现惊厥现象。有这种现象的人千万要小心,医院治疗。

5头发干燥

秋天干燥,气血循环变差,血液无法将养分带到头发毛囊,头发也较容易出现干燥枯黄现象。

6便秘

秋天体内水分过度蒸发,肠胃功能变弱,不少人都会出现大便干结的情况。

辨清秋燥用对药

进入秋季,雨水逐渐减少,空气干燥,常使人体难以适应,被“燥邪”伤及。常见的燥邪大致分为温燥、肺燥、肠燥和凉燥四种,对秋燥的治疗,要根据不同情况用药。

温燥:出现鼻咽干燥、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难以咯出,甚至痰中带血,舌干苔黄,可选用清肺润燥、化痰止咳的蜜炼川贝枇杷膏或二母宁嗽丸。

凉燥: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塞、喉痒咳嗽、口干、微渴以及舌白而干,可用润肺止咳的杏苏止咳颗粒。

肺燥:出现鼻燥咽干、咽喉痒痛时,不妨自制五汁饮缓解燃眉之急。五汁饮即梨汁、荸荠汁、鲜芦根汁、麦冬汁、藕汁,调匀凉服或温服。但要注意,五汁饮甘寒,不宜多饮,脾胃虚寒的人最好温服。

肠燥:表现为大便秘结伴有小便黄少,可选用能润肠通便的麻仁润肠丸;伴有胸腹胀满、食欲不振者,选用有润肠通便兼健胃的麻仁滋脾丸。

抓住“食机”防秋燥

中医讲,食之有道,燥将不存,要防秋燥,饮食调理是最好的方法。下面是防秋燥保健食谱。

1芝麻核桃粥

黑芝麻、核桃仁各20克,炒熟,将核桃仁切碎、芝麻研细。取粳米克煮粥,粥熟将稠时,加芝麻与核桃仁共食。此粥补肝益肾、润燥通便,对年老体弱、病后体虚、头晕目眩、肠燥便秘者较适用。

2百合四宝粥

百合、甜杏仁(水泡去外皮)、银耳(清水泡发)、枸杞子各10克,与粳米适量共煮粥,粥熟后加冰糖适量。此粥补益肺肾、止咳化痰,对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肠燥便秘、头晕目眩等肺肾双虚者功效较好。

3黑白双耳汤

银耳、黑木耳各10克,冷水泡发后洗净,放沙锅内加清水适量及冰糖20克,炖至木耳酥烂,吃木耳喝汤。银耳、黑木耳滋阴润肺,可降低血液黏稠度,对防治虚劳咳嗽、肺结核、血管硬化、高血压、大便燥结等有较好功效。

4五汁饮

适量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冬汁、鲜藕汁(或甘蔗汁),和匀凉服,不喜凉者可加热温服。五汁饮是古方,功能是滋养肺胃、润燥止咳,对肺虚燥咳、胃阴不足者

5三仁橘皮饮

甜杏仁、松子仁各10克,柏子仁6克,蜜炙橘皮10克,加水适量,水沸后煎15分钟,再加白糖或冰糖适量共食。此方有润肺滋燥、滑肠通便之良效,对年老体弱、大便燥结或兼有慢性燥咳者服食效佳。

6橄榄麦冬茶

取橄榄3枚,麦冬6克,花茶适量,或再加金银花6~10克,加冰糖适量,放保温杯中,用沸水冲泡,封盖10~15分钟后,代茶频饮。此茶滋阴润肺、利咽生津,适用于慢性咽炎、咽喉肿痛、音哑烦渴之症效果很佳。

7银百秋梨羹

银耳、百合各10克,秋梨1个,冰糖适量。将秋梨洗净去核切小块,加入水发银耳及百合、冰糖,放入碗中在火上蒸1小时后,食梨喝汤。此方有滋阴润燥、止咳化痰功效,适用于秋燥咳嗽、干咳少痰者。

中医验方治秋燥

1.润燥清火:连翘12克、薄荷3克、石膏24克、生地18克、甘草3克、草决明15克。适应症:燥气化火,耳鸣目赤,牙龈咽喉肿痛。

2.生津益胃:沙参10克、麦冬12克、生地18克、玉竹10克、冰糖3克。适应症:舌燥唇干、不思饮食,舌红无苔,热病后胃津未复。

3.润肠通便:南杏仁15克、北杏仁15克、桃仁12克、金银花15克、玄参10克。适应症:大肠受热、大便干结、口腔干燥。

4.增液润燥:玄参10克、麦冬15克、生地24克、桃仁12克、厚朴12克、枳实10克、甘草3克。适应症:热病后津液枯竭,口燥作渴,便秘不通。

5.滋燥养荣:当归15克、生地18克、熟地18克、白芍12克、秦艽12克、防风12克、甘草3克、黄芩10克。适应症:血虚生燥,皮肤皱摺,筋急抓枯。

6.清燥润肺:人参6克(另煎)、麦冬12克、桑叶15克、石膏30克、胡麻仁12克、阿胶10克(烊服)、杷叶15克、甘草3克、杏仁15克。适应症:温燥伤肺,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干鼻燥,心烦口渴,苔白,舌红少津。

7.滋燥清肠:黄连6克、阿胶10克(烊服)、生地18克、牡丹皮12克、银花12克。适应症:肺燥肠热、下利灼肛、秋燥兼伏暑热。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电话
白癜风胶囊



转载请注明:http://www.grevillea.net/zzbx/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