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
鼻腔出血,即为鼻衄,属血证范畴,是血证中最常见的一种。临床多见,好发于青少年。“鼻衄”一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篇》云:“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元代《丹溪心法》提出“衄血,凉血行血为主”。清代《医效秘传》“衄血,鼻中出血者是也。盖因经络热盛,阳气拥重,迫血妄行,出于鼻者,为衄也”故衄血之因,阳热为多,鼻为肺之窍,足阳明胃之经脉上交鼻,齿龈为阳明经脉所过之处,肺胃积热,耗伤津液,胃火炽盛,热迫血行,上循清窍,则出现鼻衄。由此可见,鼻衄多由火热迫血妄行所致,其中以肺热、胃热、肝火最为常见,但可也因阴虚火旺所致;另少数人可由正气亏虚,血失统摄引起。到晚清[1],对衄血的机理和治疗上的认识已趋于成熟。高秉钧谓:“鼻衄者,或心火、或肺火、或胃火,逼血妄行,上干清道而为衄也。有因六淫之邪,流传经络,涌泄清道而致者;有因七情所伤,内动其血,随气上溢而致者;有因过食膏粱积热而致者。”在治疗上,他提出外因者,以辛凉清润为主;内因者,若因肝阳化风上逆,则宜甘咸柔婉之剂;若肾阴亏损,虚阳浮越者,则以滋潜阳为主;因饮食不节火盛者,则用和阳消毒。林佩琴也做了较全面的概括和总结:火亢者治宜清降,阳虚者治宜温摄,暴衄者治须凉泻,久衄者治须滋养。
2病因病机
鼻衄既然属于血证范畴,其治法治则亦随其法。《景岳全书·血证》中说:“凡治血证,须知其要,而动血之由,惟气惟火耳。故察火者但察其有火无火,察气者但察其气虚气实,知此四者而得其所以,则治血之法无余义矣。”概言,血证治疗为治火、治气、治血三原则。其中[2],①火热熏灼,损伤脉络,是其最常见病机,根据症候虚实,适当清热泄火,滋阴降火。②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能统血,血能载气,气血休戚相关,所以《医贯·血证论》说:“血随气乎,治血必先理气”对实者当清当降,虚者当补当益。③所谓治血,即是根据病因病机进行辨证论治,选择适当止血方药,因为血液是人体重要的成分,不可妄费“存的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依照联合国相关文件界定14-28岁的人为青少年。青少年正值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机体代谢旺盛,激素水平较高。而在中医讲肾精的多少优劣是导致个体体质差异的根本因素。《素问·上古天真论》[3]中言“……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合,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故青少年肾精充足,肾气充盈,气血丰满,精力旺盛,好动不好静,正是这种原因,决定了青少年在病理上表现为易实不易虚,易火不易寒的主要特征。
槐花[4]是一味凉血止血要药,味苦,性寒。归肝、大肠经。功效凉血止血,清肝泻火。因为槐花性属寒凉,功能凉血止血,可用治疗血热妄行所致的各种出血之证。因其苦降下行,善清泄大肠之火热而止血,故对下部血热所致的痔血、便血等最为适宜。用治新久痔血,常配伍黄连、地榆等,如榆槐脏连丸;用治便血属于血热者,常与山栀子配伍,如槐花散。《日华子本草》云:“治五痔,心痛,眼赤,杀腹脏冲及热,治皮肤风,及肠风泻血,赤白痢。”中医基础理论中,肺与大肠相表里,体现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肺脏有热,依据表里相关关系,大肠亦会有热;反之,大肠有热,肺亦有热。虽然槐花归肝、大肠经,但是根据表里关系,可以用于清泻肺经之热,《药品化义》亦云:“槐花味苦,苦能直下,且味厚而沉,主清肠红下血,痔疮肿痛,脏毒淋沥,此凉血之功度在大肠也,大肠与肺为表里,能疏皮肤风热,是泄肺金之气也”。《医林篡要》言“泄肺逆,泄心火,清肝火,坚肾水”。纵观古方,槐花传统用于治疗肠风、脏毒,痔血,便血等下焦大肠属热病症,如槐花散;前人虽认识到对于鼻衄的治疗,但纵观古方,在临床中却很少见到,古代医家即便有用治鼻衄者也大多外治,用槐花粉吹鼻,虽说有效,却不显著。到了现代,随着对前人经验的不断总结和发展,虽有少数人开始意识到将槐花加减运用以治疗鼻衄,但用单味槐花治疗者却还是几乎没有。现代药理学表明[5],槐花中的有效成分有芦丁(即芸香苷)、槲皮素、鞣质、槐花二醇、维生素A等物质。其中芦丁、槲皮素对毛细血管有强大的保护作用,能够降低毛细血管脆性,改善微循环。而芦丁更是能改善毛细血管的功能,保持毛细血管正常的抵抗力,防止因毛细血管脆性过大,渗透性过高引起的出血,并促进毛细血管细胞增生和防止血细胞凝集,以达到止血的效果。
鼻衄证型,不外五种[6,7],分别为热邪犯肺证(肺热鼻衄)、胃热炽盛证(胃热鼻衄)、肝火上炎证(肝火鼻衄)、阴虚阳亢证(阴虚鼻衄)、气血亏虚证(脾虚鼻衄);相对应治法分别为清泄肺热,凉血止血、清胃泻火,凉血止血、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滋阴清热、补气摄血五法。鉴于青少年在病理上表现为易实不易虚,易火不易寒的主要特征,决定了鼻衄病机主要为肺火、胃火、肝火所致,治法均以清其火为要,依照病情轻重,选用单味槐花每次15g-30g不等,治疗3-6天,水煎分服,每天两次。然少有青年肝肾阴虚而相火妄动所致鼻衄者,亦可用槐花治疗,因槐花泻火之外还有坚肾水的作用(《医林篡要》言“泄肺逆,泄心火,清肝火,坚肾水”)。气血亏虚证不符合青少年病理特征,多见于老年,故不在讨论之内。
3典型病例
病例1季某,男,22岁,在校大学生。患者18岁,每年感冒将近痊愈之时,鼻腔开始流血不止,每年频发,曾外用止血药及鼻孔填塞法,虽有所缓解却不能根治,隔天或下次感冒后继续流鼻血。医院行鼻镜检查,发现鼻中隔左前下方的黎氏区有小血管扩张,是造成患者频繁流血难止的主要原因,医院先后实施激光烧灼止血3次,均未彻底治愈。此次就诊时,因5天前感冒,自服伤风胶囊,感冒颗粒等药物,感冒症状好转,但近3天清晨睡醒洗脸时,发现鼻出血难止,血色鲜红,伴有口干咽痛,身热烦渴,大便3日未解。舌边红、苔微黄,脉数。中医辩证为热邪犯肺,循经上壅清窍,灼伤血络所致的肺热鼻衄。治宜清泄肺热,凉血止血。槐花15g,治疗4天,再未见出血。
病例2李某,男,18岁,学生。患者既往体健,平时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于一周中午开始不明原因出现流鼻血,每天能流血2-4次,血色鲜红,量较多,排除血液系统疾病,并精神烦躁,面红,鼻干,口干口臭,口渴喜冷饮,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脉洪数。排除血液系统疾病。中医辨证:患者青年,平素喜食辛辣之物,而致湿热内生、胃内蕴热、热伤血络、迫血妄行而发鼻衄的胃热鼻衄,治宜清胃泻火、凉血止血。槐花20g,治疗4天后未见出血,后减量至10g巩固治疗天,治愈。
病例3刘某,女,19岁,高三学生。患者系高三学生,因课程多,学习任务繁重,压力大,每天学习到很晚睡觉,加之两月前高考模拟考试成绩不佳,精神压力不断增大,以后每次做题遇到困难时,便开始闷闷不乐,暗自生气,到后来便会极度生气。随后一月余,其间断流鼻血不止,每发病于生气之后,血色鲜红,鼻腔偶感干燥每周流血两至三次,头痛,心烦,易发脾气,口中干苦,饮食欠佳,舌红、苔黄,脉弦数。中医辨证为肝气郁滞,郁久化热迫血妄行所致肝火鼻衄,治宜平肝泻火、凉血止血。槐花20g,治疗5天再未见出血。
4体会
正是由于青少年肾精充足,肾气充盈,气血丰满,精力旺盛,好动不好静的这种原因,决定了青少年在病理上表现为易实不易虚,易火不易寒的主要特征,体现在鼻衄证型上表现为热邪犯肺证(肺热鼻衄)、胃热炽盛证(胃热鼻衄)、肝火上炎证(肝火鼻衄)三种,相对应治法分别为清泄肺热、凉血止血,清胃泻火、凉血止血,清肝泻火、凉血止血,而根据槐花在历史文献中的记载,确有清肺火、胃火、肝火的功效。在准确辩证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于临床,取得了满意疗效。
凡事预防在先,这是中国人谨遵的古训,中医在治未病方面,理论源远流长[8],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独具影响的理论之一,起源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以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椎,不亦晚乎”,就生动的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既然青少年鼻衄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那么根据传统中医治未病的思想,积极重视预防调护,是减少本病发病率的根本途径。具体方法有多参加体育活动,锻炼身体,劳逸结合以增强抗病能力从而避免感受外邪;通过忌食辛辣刺激、油腻炙烰之品,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以使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注意精神调摄,消除其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以避免情志过极等。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