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常见传染病小知识
随着秋季的到来,天气渐冷,幼儿身体适应能力下降,造成呼吸道传染病的蔓延扩散,为了加强传染病的防范意识,现将几种常见的秋季传染病预防知识提供给家长!
手足口病
传播途径: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患儿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
主要症状:出现发烧症状,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儿伴有咳嗽、流鼻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易感人群:婴幼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的婴幼儿更容易得。成人感染后不发病,但会将病毒传染给孩子。
预防措施:1.勤洗手,讲卫生。2.勤通风,流行期间避免去人群密集和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3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流行性感冒
易感人群:老人、慢性病患者,婴幼儿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维持时间不长。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可引起反复感染发病。
主要症状:突发高热,头疼、全身酸痛、乏力及呼吸道炎症、咳嗽、咽痛。婴幼儿和老人易并发肺部感染。
预防措施:接种流感疫苗被国际医学界公认是防范流感的最有效的武器。由于流感病毒变异很快,通常每年的流行类型都有所不同。因此,每年接种最新的流感疫苗才能达到预防的效果。另外,多饮水、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从外面回来冲洗鼻子,食用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在流感季节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也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措施。
水痘
传播途径:水痘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主要症状:水痘病毒感染人体,经过大约2周的潜伏期,患者可出现头疼、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下降等前期症状,出现有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再发现为水泡,经常有瘙痒,1-2天后开始干枯结痂,持续一周左右痂皮开始脱落。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常见于2-10岁儿童。发病一次可终身获得较高的免疫力。预防措施:接种水痘疫苗是最有效的,最经济的预防措施,流行期幼儿不去人多的密集的公共场所,家里需要经常开窗通风。
流行性腮腺炎
易感人群:多见于5-15岁儿童和青少年。一次感染后可获终身免疫。主要症状:发病较急,有发热、畏寒、头疼、咽痛等,全身不适症状。患者一侧或双侧耳下腮下肿大,疼痛、咀嚼时更痛,并发症有脑膜炎、心肌炎等,整个病程约7-12天。传播途径:通过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少数通过用具,间接传染,传染性强。
风疹
传播途径:传播主要是病人和先天性风疹的患儿,病人鼻咽分泌物(如:鼻涕、痰等)血及尿中均带有病毒。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一年四季均可传染得病。
易感人群:风疹一般多见于5-6岁的儿童,流行期中青年,成人和老人中防病也不少见,风疹较多见于冬、春季。今年来春夏发病较多。
主要症状:被传染性风疹潜伏期一般4-21天。前驱期一般1~2天,幼儿患者前驱期症状常较轻微,或无前驱期症状;表现有低热、或中度发热、头痛、食欲减退、疲倦、乏力及咳嗽、打喷嚏、流涕、咽痛、结膜充血等轻微上呼吸道症状,偶有呕吐、腹泻、鼻出血、齿龈肿胀等,部分患者咽部及软腭可见玫瑰色或出血性斑疹,但无颊黏膜粗糙、充血及黏膜斑等。
预防措施:预防风疹最可靠的手段是接种风疹疫苗。在春秋风疹高发期,尽量少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商场、影院等地,避免与风疹病人接触。保持室内开窗通风,空气流通,增加户外活动,加强体育锻炼,讲究个人卫生。
猩红热
易感人群:5-15岁少年儿童。主要症状:发热、皮疹、杨梅舌为猩红热典型症状,潜伏期2-5天,也可少至1日,多至7日。疹为猩红热最重要的症状之一。多数自起病第1~2天出现。偶有迟至第5天出疹。从耳后,颈底及上胸部开始,1日内即蔓延及胸、背、上肢,最后及于下肢,少数需经数天才蔓延及全身。传播途径:经由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经由皮肤伤口或产道感染。预防措施:1.猩红热患者应隔离治疗;猩红热流行期间,对可疑猩红热、急性咽炎和扁桃体炎患者,均应隔离治疗;对于带菌者可用常规治疗剂量的青霉素治疗,直至培养转阴,以控制传染源。2.对与猩红热患者密切接触着,应严密观察,检疫7~12日,有条件可做咽试培养,或预防性给予青霉素。3.疾病流行期间,应避免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尤其是儿童。
疱疹性咽颊炎与手足口病的区别
首先,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原体不是新型病毒,它是一种肠道病毒,与手足口病属于“同类”,应该算是“亲戚”。
疱疹性咽峡炎
1、以柯萨奇病毒A组为主
2、疱疹集中在口腔咽峡部
3、其他部位不大会出现皮疹
4、发病较轻
小天使艺术幼儿园孩子成长
孩子的摇篮,成长的起点
点击右上角“……”再点发送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