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一般称为鼻鼽、鼽嚏或鼻窒。鼽即鼻出清涕,嚏乃鼻中因痒而气喷作声,窒是以鼻塞时轻时重,或双侧鼻窍交替堵塞,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甚至嗅觉失灵为特征的慢性鼻病。中医在两千年前即明确地诊断了此病,并且提出了有效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1:鼻炎的本质是正气不足,无力祛邪。《内经》认为:“肺开窍于鼻”,故鼻病似当责之于肺。但人体是一个动态的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的平衡体,凡病需要整体辨证,以求其根本。且多数慢性病往往不拘泥于一个脏腑的问题,而是整体影响,所以,治疗鼻炎当然也不能拘泥于肺脏。中医认为鼻炎多因脏腑功能失调,再加上外感风寒,邪气侵袭鼻窍而致。此病往往缠绵难愈,一则是正虚而邪恋,二则是外邪久客,化火灼津而痰浊阻塞鼻窍。因此五脏六腑功能失调为本,主要包括肺、脾、肾之虚损。脾属土,为肺之母,脾虚则肺之生源化绝而肺虚;肾属水,金水互生,且肺纳气归于肾,二者互相影响。因此,治疗鼻炎先需治本,重点是温补肺气、健脾益气、温补肾阳。正气是祛邪的基础,扶正即所以祛邪,治鼻炎如此,治疗其他大病亦如此。
冬季,很多人又开始深受鼻炎困扰。常见的鼻炎有急性鼻炎、慢性鼻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干燥性鼻炎等,在所有症状中最让人痛苦的是鼻塞,其次有流涕、打喷嚏、头痛、嗅觉减退、鼻出血等。患了鼻炎往往十分痛苦,反复就诊不说,症状时好时坏,生活、工作受到影响,甚至引起焦虑和抑郁。其中一些符合手术指征的病例可以通过手术减轻痛苦。其实,除了手术、内服药和鼻喷剂,中医传统疗法还有很多,也许有一种方法胜过灵丹妙药。
针刺法根据辨证取穴,选取迎香、鼻通、上星、合谷等穴位,每次选主穴及配穴各1~2穴,手法以捻转补泻法为主。每日1次或每周2~3次,10次为1个疗程。对于顽固的鼻塞还可以采用鼻内针刺治疗。
灸法取相应的穴位。每次选l~3穴,灸数分钟,灸至局部有温热感、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每日1次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耳穴压丸法取肾上腺、内分泌、神门、鼻、肺、脾、肾等穴。每次选2~5穴,隔3日1次。将耳穴压丸对准穴位压贴好,压贴时要稍施压力。并嘱患者平时用手按压刺激穴位。
放血疗法针刺耳背血管或耳穴使其出血2~3滴,每次每侧1~2次为宜,针刺出血后用棉球压迫止血,每周1~2次,10次为1个疗程。
滴鼻疗法使用中药滴剂滴鼻,每日3次,每次1滴,用药15天为1个疗程。或以中药研为细粉,每次用少许吹入鼻腔,每日3次,3天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1~3个疗程。
蒸汽疗法将辨证处方煎煮后用其蒸汽熏鼻,每日2次,每次10~20分钟,也可同时口服中药,10天为1个疗程。
药气疗法以芳香通窍的中药适量置于布包中,置睡枕旁闻吸药香气味。
穴位敷贴疗法运用中医理论研制的穴位贴敷药贴于特定穴位,以达到治疗、提高免疫力等作用。其中,根据中医理论,在“三九”天,取肺俞、脾俞、肾俞穴位,一般每次敷贴4~6小时,每9天贴1次,3~6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冬天为宜。三九贴可以配合灸法一起治疗。
按摩疗法双手鱼际互相摩擦至发热后,贴于鼻两侧,沿鼻根至迎香穴往返按摩,至局部发热为止,然后再由攒竹穴向太阳穴推擦至局部发热,每日2~3次。也可用两手中指于鼻梁两边揩擦20~30次,令表里俱热,每日早晚各揩擦一回。并以掌心按摩面部及颈后、枕部皮肤,动作轻柔,每次10~15分钟。
外用方子:
麻黄10g苍耳15g辛夷15g细辛6g甘草10g买2副一起磨成药面粉用棉签蘸点水,再蘸药粉敷2个鼻孔,每天3-4次
2
内服方子:
3
北芪,即黄芪,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以治疗肺虚气短,声低懒言、神疲乏力,容易感冒之症。
4
苍耳子主治 感冒;头风;头晕;鼻渊、目赤、目翳、风温痹痛、拘挛麻木、风癞、疔疮、疥癣、皮肤瘙痒、痔疮、痢疾、祛风散热,解毒杀虫。湿痹拘挛,散风除湿,通窍止痛。
5
茨仁,薏苡仁=薏米=薏仁,补正气,利肠胃,消肿
6
冬瓜仁清肺化痰;消痈排脓;利湿。主痰热咳嗽;肺痈;肠痈;白浊;带下;脚气;水肿;淋证
鹅不食草,通鼻气,利九窍,吐风痰。
防风主治:外感风寒;头痛身痛;风湿痹痛;骨节酸痛;腹痛泄泻;肠风下血;破伤风;风疹瘙痒;[3]疮疡初起。
甘草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解毒,久服轻身延年。生用泻火热,熟用散表寒,去咽痛,除邪热,缓正气,养阴血,补脾胃,润肺。
荆芥解表散风,透疹。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炒炭治便血,崩漏,产后血晕。
路路通,有祛风除湿;疏肝活络;利水的作用。
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用于风热头痛,齿痛,口疮,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阳毒发斑;脱肛,子宫脱垂。
石菖蒲,辛温行散,苦温除湿,主入心、胃二经,既能除痰利心窍,又能化湿以和中。适于痰浊闭窍及湿阻中焦等症。
辛夷散风寒,通鼻窍。用于风寒头痛,鼻塞,鼻渊,鼻流浊涕。
皂刺,皂刺辛,温。归肝,胃经,拔毒排脓,活血消肿。用于痈肿,疮毒,脓成未溃,疥癣
山萸肉,对治疗肝肾亏损所致的眩晕耳鸣、腰酸等症及由于肾阴不足所致的遗精、尿频等症有明显疗效。又因其具有收敛止血功效被常用于妇女体虚所致的月经过多,崩漏带下等症,
17
通天草清热解毒;利尿;降逆。主热淋;小便不利;水肿;疔疮;呃逆
日常生活中注意坚持体育锻炼,饮食清淡,避免烟酒刺激,也是提高机体免疫力、防范鼻病发生的关键。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我们,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作为诊疗依据,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