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鼻衄不同成因间的区别
鼻衄可因鼻腔局部疾病及全身疾病而引起。多由火热(肺热、胃热、肝火为常见)迫血妄行,也可因阴虚火旺所致。另有少数病人,可由正气亏虚,血失统摄引起。
1内科常见病因某些传染病;发热性疾病;血液病;风湿热;高血压;维生素缺乏症;化学药品及药品中毒等。
2五官科常见病因鼻腔局部病变。
二、分证论治下的不同鼻衄证型
1热邪犯肺证病因病机:燥热伤肺,血热妄行,上溢清窍。
症见:鼻燥衄血,口干咽燥,或兼有身热,恶风,头痛,咳嗽,痰少等症,舌红苔薄,脉数。
治法:清泄肺热,凉血止血。
药物推荐:桑菊感冒颗粒(阴伤较甚,口、鼻、咽干燥较甚者,搭配二冬膏等滋肺阴药物)。
注意事项:风寒感冒者忌用。
2胃热炽盛证病因病机:胃火上炎,迫血妄行。
症见:鼻衄,或兼齿衄,血色鲜红,口渴欲饮,鼻干,口干臭秽,便秘等症,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药物推荐:黄连上清片。
注意事项:孕妇忌服,脾胃虚寒者禁用。
3肝火上炎证证机概要:火热上炎,迫血妄行,上溢清窍。
表现:鼻衄,头痛,目眩,耳鸣,烦躁易怒,两目红赤,口苦,舌红,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药物推荐:龙胆泻肝丸。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儿童、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及脾虚便溏者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气血亏虚证病因病机:气虚不摄,血溢清窍,血去气伤。
表现:鼻衄或兼齿衄、肌衄,神疲乏力,面色晄白,头晕,耳鸣,心悸,夜寐不宁,舌质淡,脉细无力。
治法:补气摄血。
药物推荐:归脾丸。
注意事项:有痰湿、瘀血、外邪、热邪内伏者忌用。忌过度思虑、过劳及生冷食物。本品宜饭前服用。
三、鼻出血中药方治疗
1胃热引起的鼻出血症状:鼻子出血,口渴,多饮水,口臭,或大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洪数。治宜清热凉血。
处方:
(1)生地10克,川牛膝6克,生石膏10克,知母6克,麦冬10克,水煎服。
(2)以大蒜头捣如泥,作饼如钱大,贴脚心。左鼻出血贴右脚心,右鼻出血贴左脚心,两鼻出血,左右都贴。
2肺热引起的鼻出血症状:鼻子出血,鼻孔干燥,干咳,痰少,或无痰,鼻中灼热,口中咸辣,或有发烧,出汗,口渴,面现油腻色等症。舌红,脉数。治宜清肺止血。
处方:
(1)桑叶6克,菊花6克,丹皮6克,炒山栀10克,茅根12克,水煎服。
(2)鲜藕榨汁毫升,鲜白茅根榨汁毫升,蜂蜜35毫升,上物调匀内服,每日1~2次。
(3)生石膏60克,豆腐克,水煮1小时,用盐少许调味,饮汤吃豆腐。
3肝火引起的鼻出血症状:鼻子出血,头痛,头晕,口干,性情急躁,眼白发红,或起血丝,或起眼眵,在妇女倒经时,兼有少腹痛,两胁胀痛。治宜清泄肝火。
处方:
(1)栀子10克(打碎),菊花15克,鲜茅根50克,粳米60克,将栀子、菊花、鲜茅根煎水取汁毫升和粳米煮粥,熟时加适量食盐调味服食。每日1次。
(2)生地10克,当归3克,赤芍6克,川牛膝3克,水煎服(此方妇女倒经时适用)。
(3)鲜藕节榨汁毫升,西瓜榨汁毫升,粳米克,共煮粥,熟时加适量白糖服用,每日1~2次。
提示:以上鼻出血处方,用量因人而异,最好在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温馨提示
1、桑菊感冒颗粒、黄连上清片、龙胆泻肝丸以清热为主,服药期间不宜使用滋补性药物。
2、治疗鼻衄除内服汤药外,应结合局部用药。如:局部用云南白药止血或用棉花蘸青黛粉塞入鼻腔止血等。
3、因热邪侵犯导致的鼻衄,要忌食辛辣、温燥的食物。
4、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者应在医师指导下用药。
5、鼻衄病因有虚有实,应明确辨证后对症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