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痛这么平常的病,按理说没什么好讲的。不过我曾经痛得很有特点很有风格,最后治疗的效果又很神奇,所以觉得还是有必要记录一下。
大概是从年秋天开始,我特别容易咽喉痛,一年会发作三四五六次,秋冬尤多,有时是吃了一些炒货之后开始疼,有时则完全没有任何征兆,晚上忽然就开始咽痛。一般发作的时候就是干疼,吞口水都疼,也不是扁桃体疼,一般是在咽后壁的位置。疼起来时,吞咽就变成一种煎熬,那几天基本就只能吃流食,比较痛苦。有时手指尖放血能有点用,控制不住的话,会吃点清火的中成药,再压不住会吃点磺胺,期间也吃过一些汤药,《伤寒论》里的甘草汤,桔梗汤,半夏苦酒汤,麻黄附子细辛汤之类的,也都用过,有时有效有时无效。有那么三四年,一直处于这种状态,那段时间,像黄连上清丸、西瓜霜喷剂和草珊瑚含片是家里常备的。
如果去吃烧烤什么的,那几乎肯定必然绝对是要发作的。所以去吃之前,我会先给自己煎好一碗清火药,然后吃完烧烤回来,果然喉咙就疼了,然后一碗药下去,可以把火消在萌芽状态。所以我们中医也不是完全不吃不健康的东西,不过我们吃了之后会用中药给自己抵消一些副作用,哈哈。(话说前些天还有病人问我,是不是冰淇淋一点都不能吃,因为她体质还可以,我就说,你要实在忍不住,就吃完冰淇淋,回家再喝点姜汤,hoho。因为同为吃货,我非常理解大家有时嘴馋的感受:)
说回来。大概在年的冬天,我的咽喉部又痛得厉害。十个井穴都放过血,没有用;大椎刺络拔罐,没有用;治咽痛的穴位扎遍,没有用;抗生素吃了三四天,没有用;清火药,没有用;滋阴药,没有用;温阳药,没有用。
只能硬撑。咽喉部干痛,无时无刻不在痛,吞咽更甚。尤其半夜的时候,半梦半醒之间做吞咽动作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要鼓足勇气,因为喉咙里面会像刀割一样的疼。
无意之中,翻到《辨证录》中治疗咽痛的方子里,有个叫引火汤的,是治疗龙雷之火引起的咽痛的,貌似这个方向的药没有用过(其实之前看到过,但是觉得症状不像,所以就没用),这次也是没办法了,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情,煎了吃吃看。
家里常备百来种中药,正好这几味药都有,很快煎好服用。
这药喝下去什么感觉呢?药的味道是酸酸甜甜的,而且很滋润的感觉。第一口喝下去,一点不夸张地说,就像是——古代大旱,土地干裂,庄稼都枯死了,所有人跪地求雨,终于天空开始下大雨,让人无比感激感动——的感觉(我之所以不用“久旱逢甘霖”,是因为觉得这么精简的五个字实在不足以表达那种激动的心情)。
每喝一口药,咽喉就滋润了一些,每喝一口药,疼痛就减轻了一些。第一道喝完,觉得咽痛好了八成,静止时完全不痛了,吞咽时只剩两分的疼痛,那种感觉真的太神奇了。古人说的覆杯而愈(喝完药,放下杯子,病就好了)真的是存在的。当时另一个感觉是,原来这种痛法就是龙雷之火啊,还真是痛得厉害。
半天之后,喝完煎的第二道,吞咽也基本不痛了。
第二天,喉咙稍微有些毛毛的,又喝了一剂,算是巩固吧。
如此严重的咽痛,就这样完全好了,而且在之后的几年里,我就很少再像之前那样喉咙干痛过,偶尔一次咽喉干痛,我再吃一次引火汤,就可以很快平复。可见对证之后,真的是治标又治本。
《辨证录》中在本方条介绍:“人有咽喉肿痛,日轻夜重(我当时可能是晚上更重一些,但是白天也很痛啊,所以差别不大,就没发现这个趋势),喉间亦长成蛾,宛如阳症,但不甚痛(这句话很误导人啊,可以很痛,非常痛),而咽喉干燥之际,自觉一线干燥之至,饮水咽之少快。。。人以为此咽痛而生蛾也,亦用泻火之药,不特杳无一验,且反增其重(确实,像黄连这种,泻火燥湿,对于阴虚之证,吃完会更加干燥疼痛),亦有勺水不能下咽者,盖此症为阴蛾也。阴蛾则日轻而夜重,若阳蛾,则日重而夜轻矣。斯少阴肾火,下无可藏之地,直奔而上炎于咽喉也。”
龙雷之火,历代医家还有争论,有说是阳虚之火的,有说是阴虚之火的。根据我自己的经历体会,还是倾向于认为它属于阴虚重症。肾阴大亏,肾阳无以傍附从而飞扬上越的证候,就像水潭没有水,本来潜藏在水里的龙只好出来喷火了。龙雷之火,没法灭,只能引,所以引火汤这个名字起的也是蛮讲究的啊。
我不知道别人的咽痛有多少会是类似的,因为貌似要阴虚到龙雷之火起来也并不常见。就我自己而言,之所以会这样,可能是我09年夏天给自己试药,吃了大剂量的四逆汤所致(最多吃过生附子克,干姜80克,炙甘草克——生附子有毒的,大家不要学我乱用。当时我当然也知道是有风险的,不过一来也是谨慎地从小量开始吃起的,二来抑制不住这种探索的欲望,就想看看吃下去什么反应——有医生想笑我傻的就笑吧,哼哼)。当时没有丝毫不适,但是其实伤阴很厉害(尤其干姜,吃的时候就很辣嗓子,很伤咽喉部的阴液),到了秋冬季节,身体需要更多阴液滋养的时候,阴虚的症状就出来了(夜晚亦然,身体需要更多阴液滋养,所以阴虚的证容易日轻夜重)。因为这并不是普通的阴虚,所以用泛泛的滋阴药没有用。
方子里用了90克的熟地,大补肾水;麦冬30克,滋肺阴;巴戟天30克,引火归源,陈士铎认为他比桂、附更润一些,引火又能补水,则肾中无干燥之虞;茯苓,引水趋下,则火亦随之下趋,不过我觉得,茯苓配伍熟地,是因为大量熟地有润肠致泻的作用,而茯苓健脾利湿,可以减缓熟地的滋腻;五味子6克,酸收敛火。在我看来,整个方子配伍之精当不亚于《伤寒论》里的经方。
个人觉得,西医的抗生素虽然效果很强,但它基本只针对细菌感染类疾病,大致上对应于中医里说的实火、热毒之类的病证,而痰湿、寒郁、阴虚、阳虚的各种咽痛,都不是抗生素可以解决的。
似乎总有人把治病说得很简单,反正我是觉得,有时治病真的难,即便只是个看似简单的咽痛,都不是那么容易治好的。我自己的这个咽痛,反反复复的过了三四年,才无意中找到症结,想想也是挺无奈的。好在这三四年中也积累了一些治咽痛的经验教训,算是有得有失吧。
最后总结一下。
引火汤的药物组成:熟地90,麦冬30,茯苓15,巴戟天30,五味子6。
引火汤所治咽痛的特点:一般疼痛以咽后壁为主,扁桃体处不痛,亦无肿大,咽喉部干燥明显,夜晚尤甚,影响睡眠,疼痛可轻可重,重时可致24小时均有干痛,吞咽尤甚。
有类似症状的,可以一试,一般一到两剂就会有明显效果,若丝毫无效,估计是不对证,需另换思路。
针意阁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