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诺贝尔奖 报道称,此次奖项是由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将委员会主管乌尔班·兰达勒颁发的。以上三人因发现治疗蛔虫寄生虫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是谁?
屠呦呦,女,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屠呦呦年至年就读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生药学专业,其后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有评论提及她时,认为她属于“既无博士学位、也无海外留学背景、头顶上更无中国两院院士桂冠,在中国科技界默默无闻的三无教授”。
年获拉斯克奖,该奖素有“美国的诺贝尔奖”之美誉,是美国最具声望的生物医学奖项,也是医学界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一项大奖。迄今为止,共有超过人次获得拉斯克奖,其中有68位获奖者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所以该奖项也被看作诺贝尔奖的“风向标”。
“屠呦呦”这个听起来特别的名字是她父亲取的,出自《诗经》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宋代朱熹注称,“蒿即青蒿也”。有学者笑言,也许老先生早料到女儿将与青蒿结下不解之缘。
她打破的记录
中国大陆第一个自然科学领域诺奖,女科学家,土生土长未出国不会英语的科学家,未获院士的科学家,研究工作没有发表过SCI论文(国际期刊)的科学家,中医科学家。
奖金怎么分
据诺贝尔奖 寄生虫病千百年来始终困扰着人类,并一直是全球重大医疗健康问题之一。寄生虫疾病对世界贫困人口的影响尤其严重。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药学奖获奖者在最具破坏性的寄生虫疾病防治方面做出了革命性的贡献。
坎贝尔和大村智发现了阿维菌素,这种药品从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的发病率,对其他寄生虫疾病也有出色的控制效果。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这两项发现为全人类找到了对抗疾病的新武器。
疟疾的传统疗法是氯喹或奎宁,但其疗效正在减低。上世纪60年代,消除疟疾的努力遭遇挫折,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从传统中草药里找到了战胜疟疾的新疗法。她通过大量实验锁定了青蒿这种植物,但效果并不理想。屠呦呦因此再次翻阅大量医书,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之后命名为青蒿素。屠呦呦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疟疾寄生虫有出色疗效的科学家。青蒿素能在疟原虫生长初期迅速将其杀死,在未来的疟疾防治领域,它的作用不可限量。
在随后的发布会上,有记者问,屠呦呦获奖,是否是对中药的一次奖励。诺贝尔奖委员会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该委员会称屠呦呦获奖是为了表彰她在受到中药的启发下对一种药物的寻找过程。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对新华社记者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她表示,经过现代技术的提纯和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中草药在疾病治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了不起”。
科学小资料
微友:青蒿素到底是什么?
中国妇女报:青蒿素是从植物黄花蒿茎叶中提取的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药物。其对鼠疟原虫红内期超微结构的影响,主要是疟原虫膜系结构的改变,该药首先作用于食物泡膜、表膜、线粒体,内质网,此外对核内染色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提示青蒿素的作用方式主要是干扰表膜-线粒体的功能。可能是青蒿素作用于食物泡膜,从而阻断了营养摄取的最早阶段,使疟原虫较快出现氨基酸饥饿,迅速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对氚标记的异亮氨酸的摄入情况也显示其起始作用方式可能是抑制原虫蛋白合成。
微友:寄生虫可以引起哪些疾病呀?
中国妇女报: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复杂的生物世界,人类和其他大型动物并不是这里唯一的居住者,许多其他生物,包括一些对人类有害甚至致命的生物,同样和我们共存在一起。有许多寄生虫可能导致疾病出现,在医学研究当中蠕虫尤其明显。全世界估计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受到蠕虫感染,这种情况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南亚和南美洲更为严重。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是两种典型的寄生虫病。其中河盲症患者往往眼角膜出现病变,并最终导致失明。而淋巴丝虫病患者则会出现皮肤肿胀等特征,遗留皮肤瘢痕,严重者会出现象皮病等临床症状,最终致残,该疾病至今困扰着超过一亿人。疟疾是自古以来就为人类所熟知的一种疾病。疟疾通过携带寄生虫的蚊子传播,这些寄生虫侵入人体红细胞,引起发热,并在严重的情况下的导致脑损伤和死亡全世界超过34亿人口都有感染疟疾的危险,而每年因疟疾死亡的人数就超过万,其中大部分是儿童。
微友:阿维菌素、青蒿素的发现,直接影响是什么?
中国妇女报:阿维菌素(由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另两位获得者坎贝尔和大村智发明)、青蒿素的发现彻底改变了寄生疾病的疗法。现在阿维菌素的衍生物-伊佛霉素已经应用到世界上所有受寄生疾病困扰的地区。伊佛霉素对于对抗一系列的寄生虫病非常有效,除此之外,它的副作用还很小,并且现在已经可以供应到全球。伊佛霉素对于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和治愈数以百万计患有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的人,尤其是处于贫穷地区的人,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性。治疗方案取得重大突破,使得这些疾病处于被灭绝的边缘,这可以说是人类医学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疟疾感染每年接近2亿人。青蒿素被用于所有疟疾肆虐的地区。当青蒿素结合治疗时,可以减少超过20%因为疟疾而引起的死亡。仅在非洲,这就意味着每年有人被救。
第一次,作为全球科学界公认标杆的诺贝尔奖上有了中国女性的名字。
屠呦呦的获奖,同时打破了好几个纪录:这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奖;是中国医学界获得的最高国际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国际奖项;更是中国女性第一次捧得诺贝尔奖。屠呦呦的获奖,是中国科学界、中国医药卫生界的荣誉,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光荣,更是全体中国女性的骄傲,值得每一个中国人为之自豪,理应得到最热烈的祝贺和最崇高的敬意。
年,中国政府启动寻找新型抗疟药物的“项目”,科研人员筛选了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但没有找到令人满意的结果。年,年轻的实习研究员屠呦呦加入该项目后,同样经过了多种中药的多个提取物筛选,最后才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经过大量实验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后,屠呦呦从医学典籍中得到启发,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又经历了次失败,才在第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的青蒿提取物。应当看到,屠呦呦的科学成就,是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通过不懈的努力才取得的。据屠呦呦介绍,当年的科研条件异常落后、极端艰苦,“要什么没什么,只能买来7个大缸,在几间平房里用土法做提炼”。然而,面对如此漫长而曲折的探索之路,屠呦呦等科研工作者依然满怀激情与梦想,不惧挫折,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终于研制出挽救了数亿疟疾患者的“中国神药”,让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
与众人欣喜难言相比,屠呦呦接受记者采访时淡定平静并强调:荣誉属于集体。或许这种内心安静的力量、淡泊名利的境界和追求真理的勇气就是科学名家的“品格配方”。成百上千次反复的尝试极其枯燥、寂寞,没有非凡的毅力,就不可能战胜失败的恐惧和迷茫,就不可能找到突破口,也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果。所以,任何的科学创新看似机缘,其实来自非凡的洞察力、视野和顽强信念。为保证病人用药安全,屠呦呦带头试服,不怕染上中毒性肝炎;为取得第一手临床资料,她在海南疟区奔走,高温酷暑之下,喂患者服药。这背后的大爱与医者仁心,是更大的力量源泉。
屠呦呦和诸多中外女科学家所获得的重大成就,足以证明女性在科学研究方面的能力和潜力,那些认为女性在科研领域难有作为的刻板印象和陈腐观念,纯属无稽之谈和迂腐之论。屠呦呦的故事也充分说明,新中国所施行的一系列男女平等政策,对女性发展和国家发展的双重推动。从一定意义上说,屠呦呦的获奖是新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结出的硕果。
我们期待国家能够更加重视女性人才的成长,出台更多支持女性人才成长的政策举措,期待社会各界合力营造有利于女性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让更多的“屠呦呦”们能够在平等的环境下茁壮成长,在没有“天花板”的空间里脱颖而出,让更多像屠呦呦这样的优秀女性及时被发现,被激励。
如今,85岁高龄的屠呦呦依然执着于自己的事业,在她身上,充分体现了医学工作者服务大众、济世救人的崇高情怀,充分体现了中国科学家求真务实、艰苦探索、专注事业、勇于创新的职业风范,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风貌。希望屠呦呦的获奖,能激励更多的女性在各自的岗位上自信前行,积极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妇女报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