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气类
穴名
穴性
穴名
穴性
气海
固元气,凡一切气疾皆宜取
尺泽
调肺气
陷谷
调胃气
神门
除心郁内结之气
膻中
升脾气,降胃气
中脘
解郁升清降浊利气
上星
泻诸热气
天枢
调肠胃之气
劳宫
清热理气
通谷
理五脏之气
大敦
泻肝气
膏肓
补阳气
列缺
逐水利气
鱼际
清热利气
大陵
降心气,降浊气
太阳
理诸阳热气
关元
驱腹中一切冷气
大包
行腹中诸气
天柱
理诸气,治头上气
天突
降诸气
气户
利气
大椎
调利胃气
攒竹
宣泻头部热气
肩井
镇肝气,降逆气
巨骨
开肺降逆气
曲池
行气
彧中
开胸降卫气
俞府
降逆气,理肾气,清肺顺气
合谷
升清降浊,理大肠气,宣诸气
中府
理肺利气
云门
开胸降气
肩髃
理肺舒气
水道
理三焦膀胱肾中热气
隐白
升阳气
复溜
固卫气,布阴气,收肾气
阳陵泉
行气导浊气
公孙
运脾气
足三里
升气,降气,调中气
太冲
降气
三阴交
行气降气
2.血类
穴名
穴性
穴名
穴性
三阴交
通经行瘀清血生血凉血固血
太冲
通经行瘀清血生血凉血
委中
清血
间使
行血
隐白
止经血
上星
止口鼻出血
承山
清热血
曲泉
清血凉血养血活血
行间
行瘀破血结
昆仑
下血
曲池
行血
交信
调经血
血海
调血
膈俞
统理全身之血
足三里
清血,养血,行血,补血
中极
调经血,止崩漏
大椎
散瘀血
阳陵泉
行血
气海
泻血
承浆
宣通血脉
3.虚类
穴名
穴性
穴名
穴性
神阙
补气血,益肾精
关元
固下元,益肾精
气海
补气振阳,益肾精
中极
补气血,益精
曲骨
补真气益精
膏肓
益气振阳
章门
补五脏,益气血
中脘
振阳益胃,补六腑
足三里
益胃,补气血
解溪
益胃
上廉
益胃
三阴交
补三阴,益阳壮精生气血
公孙
补中土,运脾阳
阳陵泉
补脾滋阴,固精益气血
涌泉
补肾,益精,滋阴
神门
安心神
然谷
益肾振阳
水泉
益肾阴
太溪
益肾,振阳,滋阴
照海
益肾阴
复溜
补肾气、滋阴,振阳,固精
交信
补肾滋阴
阴谷
益肾阴
曲泉
养肝补血
蠡沟
益肝
太冲
养肝气
太渊
润肺
大敦
盆肾胃
4.实类
穴名
穴性
穴名
穴性
天枢
泻肾
大敦
泻心
太溪
泻肾
神门
泻心
章门
泻肾
少冲
泻心
然谷
泻肾
通里
泻心
大陵
泻心包络
阴陵泉
泻心
劳宫
泻心包络
公孙
泻脾
内关
泻心包络
腕骨
泻脾
曲泽
泻心包络
商丘
泻脾
中冲
泻心包络
阳陵泉
泻肝
俞府
泻肺
行间
泻肝
肺俞
泻肺
太冲
泻肝
列缺
泻肺
蠡沟
泻肝
尺泽
泻肺
中封
泻肝
少商
泻肺
关元
泻三焦
天突
泻肺
外关
泻三焦
太渊
泻肺
支沟
泻三焦
中腕
泻肠逐秽
关冲
泻三焦
太白
泻肠逐秽
太白
泻胸膈
照海
泻肠逐秽
丰隆
泻胸膈
长强
泻肠逐秽
中府
泻胸膈
水泉
泻肠逐秽
膻中
泻胸膈
天枢
泻肠逐秽
巨阙
泻胸膈
上脘
泻胸膈
5.寒类
穴名
穴性
穴名
穴性
中脘
温中暖胃寒及腹中一切寒冷
关元
温下焦,暖子宫
大椎
餮表寒
气海
温中下焦,治腹中一切寒冷
肾俞
温下焦,治足冷如冰
后溪
餮表寒冷
厉兑
温下焦,治足冷如冰
章门
脏寒结聚
归来
治下元寒冷寒疝
足三里
治胃寒,腹中寒冷
三阴交
温中下焦,血寒,一切寒冷
公孙
理心腹之寒
曲泉
理血寒腹中痛
阴陵泉
温中焦,理睥气
隐白
温脾壮阳,理中下焦寒
百会
诸阳之首,理头寒
大敦
温肝暖下元,治寒疝
6.热类
穴名
穴性
穴名
穴性
通里
清心热
大陵
清心胸热
少府
清心热
劳宫
清心胸热
内关
清心包络,六腑及胸中热
十井
治诸热病
神门
清胃热
鱼际
清肺热
下廉
清胃热
肺俞
清肺热
风门
清三焦热
中府
泻四肢热
气冲
清三焦热
缺盆
泻四肢热
少商
清三焦热
大杼
泻四肢热
肝俞
清三焦热
云门
泻四肢热
心俞
清三焦热
肩髃
泻四肢热
关冲
清三焦热
然谷
清五脏之热
支沟
清三焦热
尺泽
清五脏之热
上星
清头目鼻中热
肾俞
清五脏之热
百会
清头部热
脾俞
清五脏之热
丝竹空
清头目热
魄户
清五脏之热
曲池
清血气,表里,头面,诸窍热
意舍
清五脏之热
解溪
清胃热
志室
清五脏之热
合谷
清气分,头面诸窍之热
阳陵泉
降肝赡热
绝骨
清三阳经热及脑热
三阴交
清血热,平肝热
大椎
清表热
足三里
清胃及六腑热
后溪
清表热
上廉
清肠胃热
丰隆
降肠胃热,及痰热
天枢
清大肠热
上脘
清心胃热
尺泽
清血,泻心火,治暑热
金津
退胃热,心热,生津止渴
委中
清血热,降大肠膀胱热
玉液
退胃热,心热,生津止渴
7.风类
穴名
穴性
穴名
穴性
风府
搜周身之风,治头风外感风
风池
治头风,外感风邪
风门
肝风甚动
风市
治腰腿风
百会
治卒中风,头风
囱会
治鼻塞头风
大敦
舒筋驱风祛邪
鱼际
理肾清肺,扶正祛邪
瘈脉
去头面邪风
水沟
卒中风,头面风邪
颊车
口噤喎斜风邪
承浆
口喎偏风
肩髃
擅周身四肢百骸之风
曲池
搜周身风邪
八风
治腿膝风邪
八邪
手臂风邪
少商
治小儿惊风喉风,一切风邪
足三里
搜四肢风
昆仑
治挛急风邪
地仓
治口噤喎斜
环跳
搜经络及四肢之风
膝关
治腿膝诸风
三阴交
治中风,主周身四肢风
委中
腰腿风
太冲
冶惊痫筋痹风邪
然谷
治婴儿撮口脐风
8.湿类
穴名
穴性
穴名
穴性
委中
利湿
下廉
祛湿
然谷
利湿
绝骨
祛湿
阳陵泉
利湿
阴市
祛湿
内关
利湿
曲池
行湿
伏兔
利湿
昆仑
行湿
太溪
利湿
三阴交
行湿化湿
风市
利湿
复溜
化湿
足三里
祛湿行湿
中脘
祛湿化湿
上廉
祛湿行湿
“跳动穴”的临床应用所谓“跳动穴”,是指针刺得气后,在一定手法的运作下,能使肢体跳动或肌肉抽动(有时可以伴随触电)的穴位。全身究竟有多少“跳动穴”?虽然没有做过系统的观察和统计,但是手太阴肺经的尺泽、尺泽、孔最;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手三里、曲池、臂臑;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阴陵泉、地机、血海;足少阴肾经的太溪、照海、复溜;足太阳膀胱经的承扶、殷门、委中、秩边、承山;足少阳胆经的环跳、阳陵泉、光明、悬钟等穴位是比较容易获得这种运动反应的。对于治疗四肢挛缩、瘫痹具有较好的疗效,如中风偏瘫、小儿脑瘫、小儿麻痹症等。
针刺治病在于调气,即通过针刺穴位以激发经气。
古代针灸家对此论述颇详,如《灵枢经》说“用针之类,在于调气”,“凡刺之道,气调而止”,又说“中气穴,则针游于港”,《标幽赋》引伸其意说“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浮沉;未至也,如闲处幽堂深邃”。《针灸大成》更强调“宁失其时,勿失其气”,都精辟地概括了调气在针刺治疗中的使用价值。但要调气必先得气,不得气何以调也?而得气的标志,一般针灸书上描述往往侧重在针下的感觉反应,如在患者的受针部位会出现酸、麻、胀、重、痛、冷、热等,却忽略了针下运动反应。直到目前尚未被众多的同道加以认同与应用。
用什么手法才能提高“跳动穴”的刺中率呢?
首先要看你所针刺的穴位下面有没有躯体性神经传出纤维(运动纤维)这个物质基础。如有,还要知道这个物质大体在穴位立体空间的什么位置?然后再采用某些手法技巧去捕捉它。一定要参考前篇“穴位性能和针刺手法的临床研究”的文章,特别要深刻领会其中“穴位是立体空间”、“知为针者信其左”和“针刺以得气为先”这三段内容。从而为这样就可以做到“针下有气,随心所欲”。在“按、找、中”三步操作中,每一步都需要左手押手的紧密配合,尤其是针刺“跳动穴”,否则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要提高“跳动穴”的刺中率,只有通过不断领悟,多练多扎,做到熟能生巧,巧能升华。对于穴位性能自身来说,故然它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双向性,但千万不能忽视与它所相关的特异性、方向性和层次性,否则直接影响“跳动穴”的刺中率。
作者曾在“针刺阳经六穴与口服卡兰片治疗脑梗塞的对照研究”一文中,本着“四肢者,阳之本也”以及以“动”治“静”的原则,采用针刺阳经“跳动穴”为主,即上肢曲池、合谷和下肢环跳、阳陵泉、光明治疗脑梗塞所致的半身不遂患者32例,基本痊愈20例,显效4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93.75%。而对照组口服卡兰片治疗31例,基本痊愈8例,显效5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83.87%。经统计学处理,说明针刺组疗效明显优于卡兰片组。初步认为“跳动穴”的应用对恢复肢体运动功能有一定好处。“跳动穴”除用于治疗中风偏瘫外,对神经、肌肉运动障碍的病症均可首选。
各种病的对应穴位很多年轻人总是睡不醒,没精打采;中年人常感颈肩酸痛,头晕眼花;老年人心中憋闷、头脑犯晕,这些都是我们常说的身体“亚健康”状态,快来看看中医专家推荐十大保健穴吧!
颈椎不适:肩中俞“肩中俞穴”位于背部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两寸。
专家介绍:肩背痛、颈椎病的时候,可以常按压这个穴位,可以促进颈部、脑部的血液供给。对于咳嗽、气喘、看不清东西时,也可以按压这个穴位,效果不错。按压的时候,感到酸胀为宜。
肩部不好:肩井“肩井穴”乳头正上方与肩线交接处。
专家介绍:肩周炎、五十肩、肩颈方面的疾病找“肩井穴”。肩部的问题,就找肩井来按压,必定可以手到病除。除此之外,头部的酸痛、眼睛疲劳、耳鸣、落枕等问题,也可以按压肩井穴来缓解。
感冒:风池“风池
穴”位于后颈部,与耳垂齐平后发际的凹陷处。
专家介绍:血压高了,按什么穴位?感冒了,按什么穴位?落枕了,按什么穴位?记不住东西了,按什么穴位?一个穴位,就可以负责这么多问题,它就是风池穴。按压风池穴,可以增加颈部、脑部的血流量,缓解颈部僵硬,增强有关大脑功能的问题,如记忆力等。
上火咽痛:曲池曲池穴”位于肘部,屈肘最高点。
专家介绍:火锅、馋嘴蛙、一盘盘诱人的食物,结果却是上火发炎,咽喉也疼痛不舒服,该怎么办呢?按按曲池穴,就可以达到清热祛火的目的。这样,对于因热、干导致的便秘,也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此外,风池穴也可以降压,但降压效果最好的,其实是曲池穴,如果血压居高不下,除了药物调理外,试试这最管用的曲池穴,看能不能把高高在上的血压降下来。
滋养大脑:百会“百会穴”位于顶中央凹陷处。
专家介绍:要养生,少不了百会穴。想要滋补大脑,不用花钱买什么脑白金、黄金搭档等保健品,自己身上就有个滋补大脑的穴位,就是百会穴。大小便憋不住,很是尴尬,是影响社交的危险分子。如果有这种情况,按压百会穴,也可以进行缓解。
心痛胃痛:内关“内关穴”位于腕臂内侧,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腕横纹上2寸(见上图)。
专家支招:因为晕车,很多人害怕旅程,想尽办法,嘴上吃个黄瓜、肚脐上贴上姜片,可有时也不管用。不妨试一试内关穴,对于晕车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心绞痛发作,身上也有一个救命药,就是内关穴。如果突感心前区和胸骨后剧烈疼痛,放射至左肩及左上肢内侧,胸痛有紧闷及压迫感,有窒息感觉等,应停下所有活动,坐下或躺下,用指掐内关穴,起到急救作用后,再及时拨打120。
手脚麻木:太冲“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专家支招:太冲穴有个俗名,叫“出气包”,顾名思义,生气的时候,就拿它出出气,按、压、揉,从而达到疏肝解郁,畅通气血的目的,避免生气伤了身。如果按压这个穴位的时候有压痛感,那一定有问题,如果没有感觉,也不妨多按揉,有时麻木、气血不通等也可能导致没有压痛感。适度微痛、循序渐进为宜。
肾虚腰痛:肾腧“肾俞穴”位于后腰与肚脐正对的穴位为命门,命门穴旁开1.5寸就是肾俞穴。
专家介绍:这是补肾抗衰老的好穴位,其实,不仅男性,老人、妇女等也应常按揉这个穴位,可以缓解腰酸腰痛,治疗肾虚。
痛经美容:三阴交“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足内踝上缘三指宽,在踝尖正上方胫骨边缘凹陷中。
专家介绍:女性想要美容,除了贵重的养颜圣品,不妨求助一下身上的美容穴,三阴交。杨力说,没事按一按,揉一揉,就可以保护女性的子宫,让皮肤从内而外的水嫩,减缓皱纹的发生。如果痛经的话,也可以求助于三阴交,按揉几分钟,疼痛就会缓解,但不痛的时候不要按。孕妇要注意,不要按揉这个穴位。
补阳强身:足三里“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胫骨旁开一横指。
专家介绍:滋阴要找三阴交,补阳就要找足三里了。不仅可以补阳补气,还可以增强体质,增强免疫力。曾有故事流传,一位174岁的老人,他的儿子153岁,孙子105岁,三人一起为一座石桥剪彩。问他们一家怎么都这么长寿,老人说,每月初八都会灸足三里,可见足三里的重要性。
揉一个穴位,可疗20多种疾病
中渚为三焦经穴位,位于手背第四、五掌指关节后方凹陷中,液门穴直上1寸处。中渚穴可以治眼疾,如眼睛痛、胀、酸涩和急性结膜炎,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痛、耳痛、中耳炎、着急上火引起的突发性耳聋、耳里轰轰响的耳鸣等症状,揉中渚穴也会特别管用,因为它是祛火的。
突然站立时,或者突然回头,就会有头晕目眩,这都称为目眩,头晕眼花,发生这种情况的时候是比较危险的,一般明智的做法就是蹲下。
这里,可以介绍一种有效的缓解方法在你突然觉得头昏眼花的时候用手按住中渚穴(或者用食指和大拇指夹住手掌),深呼吸后按压,大约6秒后,缓慢吐气再按压,左右交替,各做5次。
中气不足的情况下,同时也会耗损肾气,肾气不足,很容易引起耳鸣眼花,这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刺激中渚穴来缓解病况。用另一只手的大拇指从指关节向手背的方向有力推,如果感觉疼痛的话可以涂抹一点润肤油,每次推50~100下,就可以很好地缓解耳鸣的症状。
生活中,有人手老是攥着、不能伸开,有点像脑血栓的后遗症,这时候可以选用中渚穴,就要经常掐中渚穴,一掐手就张开了。除了掐这个穴位,还要掐十指指缝。这几个缝叫八邪,就是有邪气进去了,所以手才攥住张不开。另外,掐的时候不能生扳手指,否则手指马上就会产生抗力。
另外,伏案工作过久或长时间姿势不变地工作,猛然改变姿势时会突然头晕目眩。解除此类眩晕,不妨按摩一下中渚穴。
中渚穴还是治疗诸多痛症的要穴。痛证的含义非常广,比如肩膀痛、腰后面脊椎痛、膝盖痛、肩周炎、头痛、耳痛、牙痛、胃痛,中渚穴统统都管。
按这个穴时一定要把指甲剪平。如果找不准没关系,你就把骨缝这一溜都揉了,哪个地方最痛,就把哪个地方当成中渚穴。功用为清热通络,开窍益聪。揉中渚穴有个技巧先掐进去,然后挫着揉,让它发麻,一麻就通了。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