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久坐之人要有护颈意识。下面介绍一些颈椎病的按摩疗法,可助力颈椎患者早日康复!不时揉捏,每天选取适宜时机,每穴1分钟即可。
一、风池穴
此穴位于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沿耳后,用一个大拇指从耳垂的位置,向外推去,推到一个凹陷的地方,按压下去有明显的酸痛感,刚好就在我们耳垂的平行线上。
按摩风池穴位的功效: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目泪出,鼻渊,鼻出血,耳聋,气闭,中风,口眼歪斜,疟疾,热病,感冒,瘿气,落枕、颈椎保健、缓解眼疲劳、治疗近视、失眠等。
二、后溪穴
此穴位于手掌尺侧,微握拳,第五指掌关节后远侧,掌横纹头赤白内肉际,即手掌小鱼际处。依中医经络学所遵循的“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原则,患者可以利用看电视或者平时一些空余的小间隙,端坐仰掌,手微握拳,用另一手的拇指指尖掐按后溪穴,力度以能耐受为度,酸痛感明显,注意不要掐破皮肤;早晚各一次,每次掐按1—2分钟,左右交替。
后溪穴功效:散风寒、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之功;主治头顶疼痛、颈肩部疼痛、肘臂小指拘急疼痛等症。清心安神之功,主治癫、狂、痫、脏燥等症。可治疗耳聋、耳鸣、目眩、咽痛等症。神经系统疾病、五官科疾病、运动系统疾病和扁桃体炎、疟疾、黄疸等。
三、百劳穴
此穴位置在人体项部,当大椎穴直上2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患者正坐位头稍前倾或俯卧位,大椎穴直上2寸,旁开1寸处取穴。百劳穴刚开始发现于宋《针灸资生经》,但没有穴位定位;明《针灸大全》云:“即大椎穴”。近代又将大椎旁一寸也叫百劳穴,又名下百劳穴,与颈百劳穴合称为“百劳四穴”。
百劳穴作用 滋补肺阴,舒筋活络。有解表通阳,补虚宁神作用。主要用于外感,虚劳及心神疾患等。如感冒、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疟疾、咳嗽、喘逆、胸背疼痛、支气管炎及哮喘、肺结核、骨蒸潮热、盗汗、五劳七伤、神经衰弱、癫狂病症、中暑、呕吐、霍乱、黄疸、风疹、腰脊强、角弓反张、血液病等。另有强身防病作用。四、百会穴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处,穴居颠顶,联系脑部:可见,百会穴与脑密切联系,是调节大脑功能的要穴。百脉之会,贯达全身。头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而百会穴则为各经脉气会聚之处。穴性属阳,又于阳中寓阴,故能通达阴阳脉络,连贯周身经穴,对于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起者重要的作用。主治:头痛,眩晕,休克,高血压,脱肛等。
五、肩井穴
是足少阳胆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前直对乳中。现代常用于治疗肩颈部软组织疾患、乳腺炎等。直刺0.3—0.5寸,深部正当肺间,慎不可深刺。主治:肩背痹痛、上肢不遂、颈项强痛等肩颈上肢部病证;瘰疬;乳痈,乳汁不下;难产,胞衣不下。
六、大椎穴
大椎穴位于后正中线上,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约与两肩峰相平(也可正坐低头,手按颈项部骨突最高点处下缘即是)。
大椎穴功能:清热解表、截虐止痫。主治:颈项强直,角弓反张,肩颈疼痛,肺胀胁满,咳嗽喘急;疟疾,风疹,癫狂,小儿惊风,黄疸。颈肩部肌肉痉挛,落枕,感冒,疟疾,小儿麻痹后遗症,小儿舞蹈病。
七、合谷穴
虎口,容谷,合骨,含口。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穴道,是一个很重要又好用的穴位。为什么叫合谷穴呢?就是因为他的位置在大拇指和食指的虎口间,拇指食指像两座山,虎口似一山谷,合谷穴在其中故名。
合谷穴功能:身热、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衄鼻渊、咽喉肿痛、齿痛面肿、耳聋、失音、牙关紧闭、口眼歪斜、痄腮;发热、恶寒、咳嗽、无汗或多汗、疟疾;脘腹疼痛、呕吐、便秘、痢疾;小儿惊风、抽搐、癫狂、癫痫;痛经、闭经、滞产;瘾疹、皮肤瘙痒、疔疮、丹毒;肩臂疼痛、手指肿痛、麻木、半身不遂。孕妇慎用(可泻不可补,补即堕胎)。
赞赏